而且,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时间都被课外班、特长班占用,所有与学习考试无关的都被作为“副科”或者累赘。
学习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时间劳动?又哪来的劳动能力呢?最为典型的是大陆流行的网红“高考工厂”,学生异化为考试机器,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
第三,产业工人薪资收入、社会地位“双低”。
早前,大陆广泛流传“宁送外卖不进工厂”的观念,原因无他,就是由于社会分配结构问题,产业工人不但薪资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多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频频出现的“用工荒”,就是因为制造业一线工人缺失,年龄出现断层,大量制造业工人流向新兴的“月薪过万”的快递业,造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工匠人才流失严重。
“没本事”“混不好”的人才会从事体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高人一等的观念将体力劳动污名化,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亟待提升。
诚然,有人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地引进机器人作业,那么,强调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是否还有意义?
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科技再先进、分工再发达,也是人来支配的社会,动手能力、自理能力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手段。试想,一个人连足够的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都没有,如何担当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
强调劳动的意义更在于避免养尊处优、不劳而获、不识民间疾苦的心态腐蚀中国自古以来诚实劳动、奋斗出幸福的价值观。
高考成绩很快揭晓,预料也会有不少纸上谈劳动的优秀答卷,但如何将对劳动的高论从作文答卷中跳出来,真正走向活生生的现实,真正改变当前社会上劳动观念的缺失和异化现状,才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