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于洪君:世界将在变与不变的对冲中走向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20-08-09 00:13:09


于洪君
  中评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 李娜)8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举办“纵横世界”系列讲座第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担任主讲嘉宾。他表示,当前疫情还在继续蔓延,整个人类社会战胜疫情的有效手段还未找到。现在谈论疫后世界或者疫后时代,并不是很准确,应该是疫情冲击下的世界。于洪君认为,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将在变与不变的对冲中走向未来。

  于洪君指出,各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距甚远,防控疫情的措施皆有别,甚至相互冲突,再加上霸权主义和美国新霸权主义恶性膨胀,国际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变得支离破碎,弱不禁风。那么今后的世界面貌,包括力量对比、政治格局、大国关系框架,国际组织地位和国际观准则等,都在发生或者会继续发生深刻广泛的变化。

  对中国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和现象全面考虑,于洪君表示,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无论全球治理如何转化,无论人类社会进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但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第一,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大规模传染病,每个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每个国家都不能幸免于难,各国人民除了相互支持,彼此救助,同舟共济,没有什么其他选择。现在看全球抗疫格局初步形成了,但是进展不尽如人意,个别国家甚至背道而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疫情还是擦亮了整个人类的眼睛,人类命运与共的意识还是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和接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疫情过后,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格局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而不是弱化或者消失。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这是我们观察处理我们同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判断,不能改变,不得改变。

  第二,世界各国彼此需要共谋发展的经济态势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虽然疫情极大的破坏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整体节奏,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但各国经济的互联性和互补性,世界经济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法改变。在这个背景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回到纯粹的主权经济时代,回到离群所居的孤立生活状态,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只会进一步加深,进一步的强化,而不会有半点削弱。

  现在美国搞“脱钩”,推动外国企业撤离中国,打造没有中国参与的新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一个排斥中国的新的全球化体系或者全球化格局。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发生重大深刻的改变,美国和他的盟友们正在千方百计的搞一个不同的治理经济规则进行治理,我们要有所准备。所以我们不能以小农心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也不能以小贩心态去应对正在形成的国际经贸规则和秩序。参与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参与打造世界经济新格局。我们要摆脱小农心理,克服小贩儿的心态,要以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进取与合作的态度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第三,社会制度的决胜于国际影响力之争不会改变,也只会更加激烈和复杂。人类社会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统一体,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对立统一体。这次疫情蔓延全球,我们国家取得重大防控成效,在复兴经济的过程中又有可能率先突围,我们治理理念的先进性和制度体制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得到国际的广泛赞誉,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某些人感到惶恐不安。以美国为代表不择手段否定我们为人类共同安全与进步所做的各种贡献。

  疫情之后的世界,制度之争,国力之争,影响力之争还会进一步升级,国际战略对立和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会更加尖锐。国际社会必须认真准备,共同应对新霸权,新冷战带来的新威胁新挑战。当然在应对挑战的复杂斗争中,中国首当其冲,我们也别无选择。斗争的焦点就集中在中美之间。

  第四,不同文明形态既彼此有别,有互通互鉴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文明共生仍然是疫情冲击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就是在疫情冲击之后,仍然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于洪君表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化,要有长期而充分的准备。政治病毒比新冠病毒更可怕。所以,一是,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坚定不移的继续参与和推动全球性的抗疫合作;三是,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的高质量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化。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