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4日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拓展投资空间”,并就“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作出部署。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勇文章表示,其中,工业领域的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主要地位,能有效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同时,作为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工业投资对工业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推动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以及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新旧动能迭代更替步伐,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工业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的支撑作用也能不断增强,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
文章认为,发挥工业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需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的投资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一是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国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力量。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厘清重点发展方向,着重扩大高技术或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等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加速培育应用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业,着力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针对内需升级,还应重点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二是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牵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投资具有投入少、产出多、周期短、效益高等特点,能使已有项目“老树发新芽”。可通过结构性调整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能力,使传统产业的发展重心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或产业链环节。在这方面,关键在于把握好投资的方向,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步伐。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尤其是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强化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通过梳理战略理念以及导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技术,实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变,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
三是推进全产业链投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我们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了巨大的战略空间。而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则需坚定不移锻长板、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锻长板,就是强化既有优势,不断巩固、改善、创新产业链与供应链;补短板,就是通过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建设自主营销体系,努力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拓展,更好发展需求增长较快、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产品和领域。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基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加大全产业链投资,优化全球布局,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跨国合作创新水平和协作制造能力。
四是大力促进对融通创新的投资,塑造创新合力。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融通创新更强调创新链条前后端联系的紧密性、知识分享的动态性和风险共担的多元性。促进融通创新,不仅是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也是其提高创新绩效、分担创新风险的重要基础。推动融通创新投资,需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更好对接,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打通创新链;需强化各类企业和高校院所、企业、创业者之间紧密协同的纽带,更好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需注重连接创新供给与需求,使创新和生产更多从“刚性”走向“柔性”,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真正转换为价值链;需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依托产业链补链和服务链升级,形成和完善互促共生的产业生态圈,促进协同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基于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强度,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