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应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资源、交通等优势,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的专属性特色产品,增强县域富民产业的竞争力。 |
中评社北京5月8日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选择,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农民日报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麻吉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周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晓洁文章表示,县域富民产业既可以是依托县域的优势资源,延长既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县域内形成的参与度广、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也可以是在县域内承接大中城市疏解产业、或在县域内为大中城市发展配套形成的关联产业。从分布区域看,富民产业既可以分布在县域内的产业园、加工园等集聚区,也可以分布在中心镇、重点村等城乡节点;从组织形式看,既可以是龙头企业或者中小微企业主导,也可以是乡村作坊、家庭工场以及合作社等主要参与;从产业内涵来看,既可以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可以是第二产业的兴起,还可以是第三产业的激活,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文章认为,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县域内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村集体产权、宅基地等农村改革扩面深化,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推动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与此同时,县级在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索,积累了大量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模式,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应从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技术创新、品牌培育、优化环境、培育主体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要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应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资源、交通等优势,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的专属性特色产品,增强县域富民产业的竞争力。县域富民产业既可以根据种质资源、地理特征、物候特点等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也可以以特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为契机,发展特色化、多样化的食品加工产业;还可以以弘扬特色文化和传承特色技艺为方向,发展乡村戏剧曲艺、陶艺等文化和传统工艺产业。
要在优化空间布局上下功夫。优化县域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成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场向重点村汇聚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并推进其与销区对接,确保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的协调发展,培育县域富民产业的“增长极”,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以突破县域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在县域内产业化发展,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活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支持科研院所与县域内相关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县域内农业企业,组建富民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在品牌培育上下功夫。根据县域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明确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孵化企业品牌,创建产品品牌。通过标志设计、广告宣传、推广活动等手段,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知名度。
要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县级政府要建立高效、便捷、规范的政务服务体系,设立线下和线上互补的农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服务。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的改革,将更多的改革红利向富民产业倾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要在培育主体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富民产业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返乡、入乡、在乡创新创业群体。遴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建立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精准服务,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等指导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