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财政政策更加发力“提质增效”
http://www.CRNTT.com   2019-12-28 07:56:21


  中评社北京12月28日电/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应对这一挑战,促进做好“六稳”,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宏观上看,“大力提质增效”将是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在着力“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保持力度,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曾金华评论文章表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历来备受关注。对于明年的宏观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明年的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取向和定位的同时,将更加从“提质增效”发力。

  文章称,中国自2009年以来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力度。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应对这一挑战,促进做好“六稳”,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11年来每年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政策工具、力度以及重点等,均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有所调整。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以总量调控为主转向以结构调整为主,并且更加注重发挥减税降费作用。2019年,中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并从多方面对明年的财政政策、财税工作作出部署,为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确定了方向和路径。

  文章分析,从宏观上看,“大力提质增效”将是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2018年9月份,中央专门发文部署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目前,这项改革在各地各部门有序实施,要以更大力度向前推进,力争早日实现“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标。

  “大力提质增效”也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减税降费在为企业有效减负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减收,一些地区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从最新公布的前11个月财政收支情况看,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明显。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盘活国有资源资产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应对财政减收的重要途径,需要更加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钱用在“刀刃”上,特别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着力“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保持力度,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今年以来,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年减负规模预计超过2万亿元。增值税改革、个税改革等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受到企业、个人和市场的充分肯定。这些政策并非暂时性的措施,而是着眼长远的制度性安排,影响十分深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明年首要的应该是继续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发挥改革红利。比如,在增值税改革方面,今年通过降低税率、建立制度性留抵退税等大幅减轻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负担。这些改革措施被吸收进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有望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地方债特别是专项债,是近年来稳投资、补短板的重要抓手。明年将更加重视发挥专项债作用,加快发行使用进度,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地方财政减收压力。同时,“提质增效”要求发行地方债必须重视防范风险,而且要规范、有效运用资金,特别是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文章强调,宏观政策需要协同发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更加紧密配合,把握力度、精准施策,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