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内的城市如何分工协作?
2019年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中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经济密度、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土地、人力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
2019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0%,远远超出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深圳都市圈,将来有着更大的产业转移、承接的空间?
深圳前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认为,让更多的制造、生产能力遍布周边,这才是大都市,而深圳的增长真正依靠的是大量的创新产业。
唐杰不久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深圳不可能只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解决问题,产业一定要走出去。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深圳都市圈,产业会形成分工,深圳强化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同时保留一定的制造业,莞惠河汕也将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形成新的优势。
事实上,深圳的产业外溢由来已久。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34%源于深圳。
都市圈内部要加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此前自发形成的一体化,还需要哪些政策层面的支持?
一位政策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经济指标仍然按照行政区域来统计,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考核和激励方式,有的并不愿意发生产业转移,所以有必要建立起都市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