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汪毅夫:甲午战争战后50年的台湾
http://www.CRNTT.com   2018-06-02 00:38:45


汪毅夫讲述甲午战争战后50年的台湾(中评社 张爽摄)
 
  从据台之初开始,日据当局在台湾推行“内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即“去中国化”,无微不至,并且无所不用其极。1937年,日据当局的总务长官森冈在讲话里说:“为使本岛人与内地人无所差异,实质上需要具备皇道精神,俾使对事物之想法,与内地人趋于一致。又在形式上,从语言开始,姓名、风俗、习惯等外形能与内地人无差异为理想。即在精神、形式与内地人相同,始能谓完全日本化”。森冈的讲话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视为日据当局发动“皇民化运动”的动员令,其“理想”即目标是:在“精神”和“实质”上,使得“本岛人”即台湾人“具备皇道精神”、对事物的看法(包括对战争的看法)同“内地人”即日本人趋于一致,精神与外形“完全的日本化”;第二部分则是对1895——1937年间,日据当局“去中国化”的阶段性评估,“从语言开始,姓名,风俗,习惯”,在“外形”或“形式”上与“内地人”即日本人“无异” 。我所见日据当局印发的各种版本的《皇民化读本》都收录了森冈的讲话。当然,入日本籍也是日据当局“去中国化”的步骤。据《马关条约》第五款、第十一款,日据当局于1896年8月20日发布《有关台湾住民之国民身份令》,规定1897年5月8日前“末离开台湾总督府管辖区域以外之台湾住民”,即“被视为日本国臣民”,亦即被动地丧失中国国籍、被动地取得日本国籍。
         
  对于日据当局“从语言开始”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步骤:讲日本话、改日本姓名、随日本风俗、从日本习惯、入日本国籍,以及用“皇道精神”取代中国意识,台湾人民采用各种方式,步步为营,步步扺制。譬如,针对日据当局用日本话取代中国话的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台湾民间曾广设教授汉语汉文的“书房”(也称“书馆”),洪弃生就曾以开馆授徒为业,其书馆被禁之前常年保持“十余生徒”的规模。当日据当局的教育政策逐步收紧:从管制、限制到禁止汉语汉文教学,日据当局的文化政策也逐步收紧:从笼络到管制台湾文人的文化活动。但是,台湾文人应对有方,他们利用侵台日吏对于汉诗创作的政治考量(笼络台湾文人)和文学兴趣,参与日人的诗社或吸引日人加入诗社,延长了日据当局文化笼络政策的时效,缩减了日据当局文化管制政策的实效。

  1911年,梁启超到台游历,对台湾各地“所至有诗社”的情形印象深刻,这种情形到日据末期也不曾稍改。台湾文人悲愤地说,“特借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延一线斯文于不坠”也。

  记得两年前、也是在北大。我还指出:在《马关条约》之割地条款背后,是“未诉诸文字的弃民条款。台湾既割,生活在台湾这片美丽土地上的台湾人民,面临的是弃民的命运。” 《马关条约》签订后,时论乃以“国家丧地之悲” 为主轴。 譬如,后来曾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笔述和经学教员的林纾,于1895年五月撰《周莘仲广文遗诗序》 ,其文谓:“集中作,在台湾时纪行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嗟夫!宿寇门庭,台湾今非我有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