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浙江在线讯,晨曦刺破层云,打在千年曙光碑上,悠长的汽笛声唤醒沉睡的渔港。温岭,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的首照地。1999年初夏,全国第一个“民主恳谈会”在这里诞生,成为照亮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的一道绚丽之光。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场与基层民主的“邂逅”,陈奕敏欣喜依然。1999年,全省拓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的形式在温岭市松门镇搞试点。“灌输式的讲课不接地气。”时任松门镇党委书记的朱从才找到在温岭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陈奕敏,请他出出点子,搞一场形式与众不同的论坛。陈奕敏想了个办法:“村民自愿参加提问,镇政府有问必答。”这两句醒目的话被写入公告,贴满32个村(居)。
陈奕敏珍藏着的一张泛黄老照片,记录了论坛当天的盛况:能容纳300人的镇政府4楼会议室,涌进了五六百人,连过道上都挤得水泄不通。“上面明明有政策,自产自销不用交费!”论坛一开场,一位菜农便一把拿起话筒表达诉求。
这位菜农刚刚被工商部门以不缴纳摊位费为由没收了秤具。工商所负责人核查后,当场向她道歉并归还秤具。
随后,邻里纠纷、液化气价格、村镇规划……村民们就自身遇到的问题轮番“开炮”,镇领导当场解答或交办。
2001年,温岭市委发文,要求推广松门镇的做法,并将这种形式的基层民主载体统一命名为“民主恳谈会”。2004年,“民主恳谈会”高票入选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词”是这么写的:作为一种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激荡中,民主恳谈会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分歧,通过民主协商找到最大公约数,进而凝聚力量、化解风险。
民主恳谈会,会不会昙花一现?当时,不少媒体来松门镇采访时,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松门镇人回答:“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民主恳谈,一定会长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