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严萱表示,中美之间目前的困难有很多结构性冲突的缘故。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难在主观上改变,所以我也不想去评价,但愿就当下的中美关系谈点看法。
首先谈谈中国当今的国际话语权问题,这无疑影响着如今的中美关系。国际话语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外交能力,而后者又会间接左右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而中国在这方面能力不足。人们总是说,如今世界上的舆论场已经被西方垄断了,导致中国缺少话语权。其实,在如今这样的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舆情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全球性的网络平台事实上提供了一个可以基本上自由竞争的舆论战场。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民意如流水,所谓的西方垄断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牢不可破。有人说当今世界舆论场是被英语主导的,但这同样不是借口。在14亿中国人中,能熟练用英语交流的人难道还不够多吗?所以,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当下接近自由竞争的网络和舆论环境,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官员选拔和培养体制,直接导致了争夺公共外交能力的缺失。在西方的民主选举体制下,能够胜出的政治人物必须具有在民众面前的强大表现力和说服力。这要求有一定的幽默感、煽动能力(即走民粹主义路线)、临场应变能力和辩论技巧等等。这样选拔出的官员,在社会具体治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当然是无法保证的。但是,从这种选举体制中胜出的人物,往往在影响舆情、操纵民众思想上有着无与伦比的能力,以至于可以让民众去支持明明对自己国家有害的政策。中国的体制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但如何增强中国官员的公共外交能力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哥伦比亚大学,常常有来自中国内地高校的教授演讲,也能吸引到很多的美国学生前来。我也经常去听他们的演讲,但总是感到失望。迄今为止,无一例外的,这些中国教授根本没有能力把中国的故事清楚的说给美国人听。一方面是,英语口语实在太差了。他们不仅在演讲时吐字不清和语言混乱,而且在Q&A环节根本没有能力独自跟美国学生沟通。另一方面,即便把他们说的话用正常的英语表达出来,也实在缺乏感染力和幽默感。他们太“正经”了,太不活泼了。除了少数专门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外,其他人(尤其是普通民众)怎么可能被这样的讲话和人所吸引?教授的表达能力如此,官员估计也好不到哪去吧?
我觉得,在对外工作团队上,中国需要一批熟悉西方民情、舆论和政治运作的人,需要投入去建立这样的人才储备。这些人必需具有能使其在西方民主体制下胜出的那一套素质(或者至少在这方面有判断力),要会一些民粹主义的手腕。这些人只能选拔自“体制外”。“体制内”选拔出来的官员,可能有“先天”缺乏这样的素质。
在这一点上,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例子非常值得参考。内塔尼亚胡的中学和大学都是在美国上,这使其非常熟悉美国政治的那一套和普通民众的想法。在其任职于以色列驻美使馆和联合国工作的几年时间,他频繁现身于美国的电视节目,用美国人熟悉的那套方式宣扬以色列的立场,非常有效的影响了美国舆论并最终影响了美国的中东政策,使其朝着偏袒以色列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美国对中国驻美媒体的人数加以了新的限制,中国立即以牙还牙。其实,从对外宣传的角度,中国驻美媒体的人数再多又能怎样呢?有一个像内塔尼亚胡的人物,胜过成百上千个写英文文章基本上只有华人看的驻美记者。在对外媒体宣传方面,俄罗斯的RT也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如果不去深挖,你去看RT的节目,很容易会误以为是美国本土的新闻媒体或者脱口秀,而普通民众大多数根本不会去做这样的深挖的。
中国的驻外官员不是没有机会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立场,但却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些机会,以尽可能多的说服西方普通民众。中国的官员可能确实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会像一个学者那样摆事实讲道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比如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等等概念),但这样的正襟危坐的叙事方式难以感染到普通民众。这些中国政府多年宣扬的概念,有几个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的?普通民众大多是缺乏理性的。比如说,美国加收关税,明明就是在向美国大众增收消费税。这些增加的税收收入原本是可以从富人那里获得的,而增加关税对影响到的主要就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消费品,这使得关税给穷人增加的负担远大于富人。明明是这样的道理,明明就是劫贫济富,普通民众却还是少有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的思考关税问题,反而被政客忽悠,以为支持关税战就是爱国。
有的话我可能说的重了,但这确实是我多年来在美国的感受。中国的公共外交太弱了。我认为这一弱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中国政府在对内宣传上近年来确实进步显着,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老一套的枯燥说教。在对外宣传方面,中国需要同样的进步,任用和培养一批足够了解西方话语体系的人,通过公共外交来重塑中美关系。
<nexpage>
美国巴斯度学院健康教育系终身教授姜镇英表示,总的来说,此时此刻,中国更宜显示大国胸怀,做到不计前嫌、不咎既往:不利于精诚合作的话不说,不利于联合抗疫的事不做。加强对话而不是対立,增进互动而不是脱钩,互利双赢而不是针锋对麦芒,求同存异而不是逞口舌之快。通过加强交流和实际行动,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具体而言,凡是没有确凿科学证据的事情,任何人不要再扑风捉影,胡乱猜测,似是而非,误导社会和民众,更不要公开表态。坚持不甩锅,不抹黑,不卸责任,不畏攻击,实事求是,公正理性。
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抗疫外交”的战略契机,因为这是符合美中两国根本利益和全球人民共同福祉的首选,比如:讯息共享、科研合作、资源互助、医务交流.....等等,因为在临床经验、治疗用药、社区隔离、疫苗研制、实战培训、物资调配等多个方面,中国防疫治疫的经验和教训比世界任何国家都早走了一步。美国当前正在向全球招募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赴美抗疫,中国不妨派遣一批优秀的专家和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尤其是像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重灾区。这会迅速地造成恢复疫情创伤、增进友好感情的良好效应。如果可能,这种合作交流应该扩大的其他疫情比较严重的州或市。
中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医卫系统,也应积极投入和参与“抗疫外交”,如果不能和国外同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釆用视频学术研讨会的作法。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海外华人自中国发生疫情之后,为支援母国的抗疫做了非常热情和重要的贡献。但国内近期的一些舆论和做法实实在在地伤了很多华人华侨的心,这对今后来说是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