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深厚的中国文学修养,无疑加深了他对西方音乐的理解。他曾把西方音乐与中国诗词进行类比,认为贝多芬像杜甫,舒伯特像陶渊明,莫扎特像李白,而肖邦则像李后主。傅聪1960年发布的一张弹奏肖邦的唱片,封面设计也充满了中国古意。带着东方独有的气质,他征服了全球的听众,但对傅聪而言,用东方文化来诠释西方音乐,并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因为他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的身上有抹不去的中国文化的烙印。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在根上都是相通的。
有一次(大约在1998年10月),傅聪先生因受到颈椎病和腱鞘炎的影响,不得不戴着护颈和露指手套给我们上课。除了上课,他还有独奏音乐会要完成,我们都很担心他的健康。但是,坐在钢琴前的那一刻,他仿佛光芒万丈,双手在琴键上,编织出一个奇异复杂的世界,层层叠叠,精巧绝伦。他似乎要将每一个写在纸上的音符,每一个乐句,都通过他的理解、他的投入,以琴声还原出来。他将一个弱音以几乎难以听闻,却实实在在于空中飘荡的琴音传递出来,艺术之美打动了所有人。
我能深深感受到,傅聪先生是在用情感和灵魂演奏,他的音乐仿佛是隐藏在听者生命中的密码和开关,在聆听的一刹那,灵魂被点亮和照耀。
1960年傅聪弹奏肖邦的唱片,傅聪为唱片设计的封面充满了中国古意。
与《傅雷家书》相伴
离乡之愁,大约是傅聪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主题。肖邦被迫离开故土,定居巴黎,但终究还是在同一个欧洲文化体系内生活;于傅聪而言,在几乎完全陌生的异乡行走,内心背负的思念可想而知。
对从小离开家乡,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求学的孩子来说,《傅雷家书》无疑也是最好的读物。相同的境遇和心情,让阅读这本书的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