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何佳寅。(中评社 鱼莎莎摄) |
中评社香港12月19日电(记者 林艳 鱼莎莎)10日在澳门理工大学举行,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何佳寅日前在第四届两岸关系澳门论坛发言指出,东、西德国经历了40年分裂而得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确实展现了这个民族的智慧,也给许多仍处于分裂或分治状态的国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认为,两德合并给两岸最大的启示是,排除了外部势力的干扰,使内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何佳寅说,谋求两岸统一必须以加强和充实“内因”为首要任务。即加强两岸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与政治认同。在内因充分的情况下,一旦排除了外部干扰,即排除了美日等国对于阻碍中华崛起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的统一便将大功告成。
至于两岸应当如何携手促成国家和平统一,何佳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充实内因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第一,增强历史认同。何佳寅说,近代学者深切瞭解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之功用。历史显然有保留“集体记忆”及逻辑思维训练的功用。而这种保留集体记忆的历史认同则正是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有台湾学者提出两岸之间可以共同写一本历史教科书,至少写到1945年之前,求同存异。这是一种寻求两岸历史认同的很好建议,因为相同的历史教科书将传递一种相同的价值、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有助于建立两岸民众的民族认同。
第二,增强文化认同。社会转型时期,激烈的文化冲突必然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得到确立和增强,但与此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负面效应。何佳寅认为,促进人的文化认同是减弱这种影响的重要途径。由文化的特殊功能和两岸目前的文化现状所决定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有效途径。
何佳寅说,以文化促进瞭解,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传统文化作为两岸之间的无形纽带可以起到更好的减弱两岸间现代文化差异的疏离感。他举例说,马英九于2008年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建议,由两岸专家合编的“两岸常用词典”2012年8月13日正式出版。这本工具书费时15个月方完成,厚达1800页,共收录5700个常用字、2万7千多个词,并详细解释两岸用法的异同。
第三,增强经济认同。何佳寅说,早从1968年开始,西德就定期向东德提供无息贷款。即便是70年代中期时,西德处于西方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大背景下,西德政府仍坚持以“经济杠杆”来促进两德关系的发展。东德对西德的贸易可享受欧共体内的优惠待遇。如今大陆也出台了许多惠台政策,两岸三通及CEFA框架协定的签订都为两岸的经贸交流提供保障。也加大了两岸的利益认同感。以经促统是现在大陆政府积极贯彻的策略,而大陆的“经济治略”过程中所运用的诱惑与冲击,台湾的“社会”是直接承受的对象,台湾的“政府”则往往是间接行为的主体。
现在的大陆对台湾已经产生了强大的磁吸效应。正是由于大陆的扶持,台湾才能够成功避过全球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危机中少数保持经济增长的地区,更是几乎唯一一个执政党连任的地区。何佳寅认为,经济上付出再大的成本,也远远小于军事成本。今天人民币和台币兑换基本上是一比五,如果需要,一比一又如何?以台湾占大陆的份量,其不利影响将远远小于当年的德国。西德为国家统一做的到,我们更能做到。更何况今日的台湾要远远好于当时的东德,而今天的大陆,其实力也远远大于昔日的西德(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