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后疫情时代经济,理性方能走得更远
http://www.CRNTT.com   2020-05-06 09:34:20


资料图:在武汉K11购物艺术中心,工作人员操纵机器人进行消毒作业。(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5月6日电/5日,立夏,虽“四月芳菲尽”,但“芳草亦未歇”,一如经历严冬与冷春的经济,海外媒体已敏锐捕捉到中国复苏的信号:“中国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恢复到去年相同水平”“中国重新开放数千个旅游景点”“电力、钢铁需求和汽车制造业等重要指标接近恢复到正常状态”……无疑,这也给疫情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带来信心和动力。

  美国《侨报》5月5日载文《后疫情时代经济,理性方能走得更远》,文章说,的确,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成果的显现,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也加快恢复。这个“五一”小长假,人们的旅游消费热情重新被唤醒。数据显示,假期前4天,中国出游人次已破亿,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0余亿元人民币。

  此外,企业的复工复产也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8%,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这对世界无疑是个好消息。正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文章所说,中国的商业活动正在恢复,“复苏表现令人鼓舞”。

  除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抗击疫情期间,还涌现不少消费新热点,从“云办公”“宅经济”,到直播卖货、智能配送,以及在线教育与医疗等,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中国经济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鲜活注脚。

  但在后疫情时代,如果想让经济复苏的脚步走的更远,也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

  一是理性思考产能与产量。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生产能力得以恢复,但生产方向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理性调整。比如疫情期间,口罩成为当之无愧的“C位”,大量订单的涌入,让口罩生产厂家利润大增。许多网民感叹,“无法想象口罩企业一季度有多赚!”除了口罩,消毒液、呼吸机等亦如此。当时,或出于市场需求,或出于社会责任,不少企业加大生产力,甚至跨界转产,为全球防疫物资的供应贡献了力量。但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防疫进入常态化,生产不可一窝蜂地盲目跟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