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联合主持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陈超(中评社 秦正阳摄) |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薛原就打造两岸青年互动交流“朋友圈”提出了看法与建议。她指出,目前,两岸关系八年暖春终止急速倒回凛冬模式,面对政治对话机制停摆,经贸往来紧张的低迷僵持局面,民间社会的互动交流愈发成为御风破冰的中坚力量。她认为,两岸青年间的认知偏差来源于对彼此的模糊认识,不同才有交流的必要,两岸青年需要以客观、公正的认知、以接纳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彼此。她表示,两岸青年的交流不应是“二次元”产物,应是多维度的立体呈现,而网络新媒体平台则可以为两岸青年交流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建立起青年互动交流的“朋友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董洋洋从个人经历出发谈了她对台湾社会的直观认识与客观理解。她表示,她曾感受到台湾普通民众的热情,也曾体验到台湾历史事件对她的震撼。同时,她也发现,很多台湾民众由于接收了许多大陆负面的消息,有时有一种精神优越感。她指出,两岸有很多互相接触互相了解的机会,但事实上彼此仍抱有巨大的误解。她认为,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形势的变化,不应成为阻碍两岸青年间交流的绊脚石。她建议借助网络平台推动两岸青年真诚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协同创业。她引用刘国深教授“多一些珍惜,多一些欣赏,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包容”对未来的两岸青年交流表达期待。
论坛联合主持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陈超在发言中表示,现在两岸青年交流接触机会越来越多,对大陆青年而言,需要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台湾年轻人。他指出,目前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各有特征,大陆青年需要补充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常识,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和启蒙,就可以减少两岸青年之间“一点就炸”的现象。他呼吁,无论是大陆青年还是对台部门,都应该从零开始、以谦卑的心态理解台湾社会与台湾青年。他认为,当大陆正在逐步现代化的时候,台湾已经进入个性化、差异化的后现代社会,双方在一些观念上还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对接。此外,他还对大陆今后对台战略思维提出了两点建议。
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者还就美国对台战略思维、新南向政策的前景与影响、两岸青年人的“中国”概念、两岸共同体意识建构等议题展开自由交流。
经过十位与会者的共同起草、深度讨论与逐项修改,第二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正式产生了“丙申秋厦门共识”。共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四条,表达了论坛对两岸关系当前形势、两岸互动总体格局、两岸青年交流的共同认知与关切,第二部分系论坛对今后两岸青年交流在主导观念、创新形式、传播手段、政策落实与全球化合作领域提出的五点建议。
论坛联合主持人、中评智库基金会联络部主任林艶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与会青年学者、学子产生了包含四点认知、五大建议的“丙申秋厦门共识”,这一共识内容务实、情感真挚、共鸣性强。她指出,凭借中评在两岸舆论圈的影响力,期待这一共识会获得大陆对台部门、学界与台湾关心两岸关系的各界人士更多的响应与关注,而中评智库基金会也会在各地举办青年论坛,希望厦大台研院青年学者、学子们今后可以继续关注、积极参与,通过这一平台表达出青年人发自内心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