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9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发表题为“中非探索国际协作新风”的社论,指出本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峰会,在多个方面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中国同与会的非洲国家宣布,建立以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到底能不能带来一种国际关系新风,对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诚然起着关键的示范作用。
社论表示,当然,大会的规模与达致的实质成果本身,便足以让中国成为国际亮点,而让非洲这个多年来几被遗忘的大陆也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目标。
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召开的最大型中国-非洲集会,共有48个非洲国家的首脑到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宣布,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三年内将增加一倍。据报道,中国企业与非洲国家签署了16项合作协议,价值达19亿美元,协议涉及天然资源、基础建设、科技及通讯等合作项目。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在去年底表示,中非贸易额在未来五年会达到1000亿美元。
社论分析,纵观近年来,西方政府与民间的舆论界都曾质疑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的关系,指为一种“新殖民主义”。批评指中国在非洲扩张经济势力,是把非洲当作石油等原料的供应地和廉价出口市场。大会期间,中国的发言人和与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对这些批评作出反驳。北京强调新措施是为了“做生意”,不应涉及政治。客观而论,非洲大陆的国家有数十个,用泛政治化的眼光来看中非关系,也显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重要的是,国际关系是必须与时并进的。自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以来,中非关系以及世界局势其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与非洲以“第三世界”的关系称兄道弟,无疑有着政治层面的考量。七十年代初,中国也靠非洲国家的支持而进入联合国。
但社论指出,时至今日,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发展经济和结束国家的贫穷状态是世界的当务之急。同时,非洲国家也都已经独立,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吸引力已不再是如何协助它们脱离殖民统治,而是在农粮、对付传染病和各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贷款债务的免除,以及输华商品的零关税待遇。
中非合作峰会落幕后,西方不少媒体都给予正面的评语。德国之声电台甚至说,去年非洲经济增长5%,首先应归功于中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本月4日发表声明,祝贺这次大会的举行。安南说,中国在持续增长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这个经验对非洲有很大的益处。
社论指出,敏感的国际关系观察者也赫然发现,中国在今年内其实一口气主办了三大峰会:在中非峰会之前,10月底广西南宁举办了“中国—东盟(亚细安)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6月间上海则举办了第五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这让中国俨然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外交麦加”。三个峰会的特色,则在于围绕着发展中国家而举行,并且以争取双赢、尊重彼此文化和价值、没有任何政治附带条件作为合作前提。中国能不能在新旧式的“殖民主义”之外独辟蹊径,与各国发展协作关系,是未来国际动向中令人聚焦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