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梦·勇创·共探未来—港台青年论坛”现场(中评社图片) |
金裕超分析,首先,“经济社会”是将范围由过去的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各领域,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让两岸交流能触及到两岸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次,“融合”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表明两岸和平发展的目的就是要逐渐减少差异、消弭分歧,通过拉近心灵距离、实现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也消除了外界对于两岸交流只追求利益却没有增进彼此共同认知的质疑。第三,“发展”则是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没有急于追求达到完全融合的结果,而是将融合作为一个客观过程来看待,在发展的过程中来逐渐达到融合效果。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脉络清晰、论述完整、与时俱进,为新时期两岸交流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同样,在对港政策中也蕴含着融合发展的思维。香港回归二十年以来,“一国两制”方针得到有效贯彻,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进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连续20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已成功落实。但也需要看到,香港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仍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香港发生“占中”事件和一系列政治纷争,“港独”思潮逐渐兴起,立法会成为各政治力量角力场,整个香港已经陷入“泛政治化”泥潭,对香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归根到底,就在于香港回归二十年来不仅未能与内地顺利融合,两地差异反而更加扩大、加深。多数香港民众与内地本来就属于感性连结,且第二代、第三代香港人对内地的淡漠感、疏离感更是日渐增强,让两地融合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一国两制”的实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习近平主席在“七一”视察香港期间,特别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行稳致远?其中所蕴涵的顶层设计就是推动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融合通过融合发展产生共同利益连结、形成命运共同体,进而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准确实践。
虽然融合发展的论述没有明确针对香港提出,但其思路已经呼之欲出,且完全具有可遵循性。通过融合发展强化香港与国家的联系,进而树立国家观念,就不会再将“高度自治”错误理解为“完全自治”,而冲击中央权威、挑战基本法实施。此外,融合发展逐渐消除两地在交流交往过程中的误解与分歧,通过“化异”的过程扩大共同的基础,增强香港社会对国家的亲近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香港与内地的共同利益,让广大香港市民尤其更好地分享内地发展的好处,能真切感受到国家的进步与自己紧密相连,自然就会真心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