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汪毅夫:客人请人客 路头讨头路
http://www.CRNTT.com   2018-01-12 00:29:55


汪着《客家民间信仰》卖了上万本(来源:汪毅夫提供)
  中评社香港1月12日电(作者 汪毅夫)本文的题目是用闽南俗语做成的对子。 

  从1969年之初到1974年岁暮,我从闽南来到闽西客家住区,度过了6年“插队知青”的农耕生活。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或者说“大革文化命”的动乱时期。有一年,插友陈君因父母遭到政治迫害,分别在闽北、闽南接受劳动改造,他只能选择在闽西过年。我决定留下来陪他,我们都剃了光头,做了春节里不出门不见人的打算。没想到,那是我们过的最热闹的春节。全村的农民朋友,家家户户都欢迎我们做客,用最热忱的待客之道、用家里摆得出来的最好的酒菜。后来我们知道了,平日里家里来了客人亦是如此。当家里最好的是下蛋的母鸡就是它了,当家里连母鸡下的蛋也没有就向邻居借!   

  闽南人有时简称客家人为客人,但常常管来客叫“人客”,又把请吃饭简化为“请”。客人请人客的情景、客家人热忱善良的风格深深感动我的心。时至今日,当我知道某位朋友是客家人,总是平添几分亲切感。

  在闽南俗语里,头路是生计、职业的意思,路头指街巷或道路。我从闽西回到闽南,从1974年12月到1978年1月,我在邮局当搬运工和邮递员,穿街走巷,过了几年“路头讨头路”的日子。当今海峡两岸的名嘴杨锦麟君其时也在路头讨头路,他干的是掏下水道的营生。我们常在路头相遇、彼此打个招呼。

  现在谈两个问题。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从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的转型。在移民社会阶段,有客家人、闽南人,或漳州人、泉州人等“分类械斗”的社会问题。有人说,当今台湾社会的“省籍矛盾”像极了“分类械斗”。余谓不然。“分类械斗”的起因基本无关政治,结局善后多是“私了”,当事人多不希望官府干预。在我看来,“省籍矛盾”乃政治使然。

  另一个问题是“头路”,是就业问题。大陆的机会多,台湾朋友可以更多地考虑到大陆“讨头路”。
  
   2018年1月10日记于北京

    (作者汪毅夫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