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汪毅夫:楞香行者施士洁
http://www.CRNTT.com   2018-01-18 00:19:52


《红豆》七律六首(图片来源:汪毅夫供)
  中评社香港1月18日电(作者 汪毅夫)台南赤嵌楼陈列的展品里有“厦屿楞香行者投稿”的《红豆》七律六首,诗、书俱佳,观者叹为精品。楞香行者即施士洁,是施土洁晚年自号。
  
  施士洁(1856-1922),字应嘉,一字芸况,号澐舫,晚号耐公,又号楞香行者。原籍福建晋江西岑村,先代渡台卜居台湾府城(今台南市)。清光绪丙子(1876)恩科三甲第2名进士。曾任台湾海东书院山长。

  首先,关于施士洁的生年宜有说焉。施士洁生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5)十二月十九日,换为公历是1856年1月26日,故其生年应记为1856年;施士洁生年、生月、生日,同苏东坡的生辰(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月、日相同,年、辰相应,故施士洁诗学苏东坡,其著作亦以“后苏龛”冠名。

  施士洁的父亲施琼芳是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恩科进士,父子进士,时论荣之。据说,台南米街的土地公,因其地出了父子进士,破例戴了官帽。
 
  施琼芳先施士洁而任海东书院山长,父子山长,此又一桩传奇也。施士洁在其山长任内培养的学生有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先后中为进士。

  1895年,施士洁随抗日义军转战。离台内渡时有《别台作》六首,诗中“逐臣不死悬双眼,再见英雄缚草鸡”悲愤而不悲观。应该说,“逐臣不死”比起丘逢甲《离台诗》之“孤臣无力”的形象更有力。

  内渡后,施士洁先后流寓于泉州、厦门等地,并曾在马巷厅、福建通志馆短暂任职。

  施士洁从“厦屿”即厦门岛,以《红豆》向家乡“投稿”一事尚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日据台湾时期,海峡两岸的交流并不因日据当局的限制而稍歇。

  附带言之,厦门鼓浪屿的“古避暑洞”四个大字是施士洁写的,何等大气!

  2018年1月15日记于北京  

  (作者汪毅夫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