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在日本洞爷湖出席八国峰会的领导人一起合影。左至右为: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加拿大总理哈珀、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美国总统布什、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布朗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新华社 |
中评社香港7月9日电/7月的洞爷湖,凉爽宜人。这颗清新秀丽的“北海道明珠”,因众多国家领导人汇聚一堂而格外夺目。日本作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东道主,邀请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就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等全球议题进行对话,使得今年的洞爷湖峰会,成为观察世界风云的极好平台。
新华社刊发的国际观察文章指出,盘点洞爷湖峰会,人们不难发现,在多个双边及多边会晤场合,有关国家领导人的互动,大国间的矛盾与合作,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走向。
气候变化 南北博弈新考验
气候变化问题,是本次八国峰会的焦点议题。围绕确定减排责任和量化的减排目标,八国集团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在压力下,美国略有让步,同意“寻求”与其他国家“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50%的长期目标”,但拒绝设定量化的中期目标。
这一做法显然难让发展中国家满意。发展中五国在8日发表的政治声明中明确提出,发达国家应当在1990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排至少25%-40%,到2050年减排80%-95%。
其实,气候变化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即便不谈历史责任,发达国家现在的人均排放量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少数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企图逃避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虽然已成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最大受害者,但为了争取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也无法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分析人士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南北对立的新课题。不过,如果按照联合国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气候问题也可以成为南北合作的成功典范。正因为如此,16个经济大国的领导人才会在9日的会议后发表宣言,承诺承担领导责任,并支持制定一个包括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在内的共同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