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联合报:谢长廷应负责改造高雄捷运董事会
http://www.CRNTT.com   2005-09-07 09:20:40


  中评社香港9月7日电╱《联合报》今日社评「谢长廷应负责整顿改造高雄捷运董事会」讨论陈其迈指不排除改组高雄捷运公司董事会一事。社评认为,这表示:一、他认为事态已恶化至必须改组的程度;二、他有这个权力推动改组。陈其迈的说法没有错,只是,应当负责督导高捷董事会改造者,在陈其迈上头还有谢长廷。 

  现在,陈敏贤宣布将辞高捷公司副董事长,改组若不成,至少整顿董事会的时机已至。谢长廷内阁及高雄市政府必须立刻顺势推动,以示补救由民进党政府一手铸成的这一大错。 

  社评续指出,高捷总资本约一千八百亿元,其中政府实质出资逾百分之九十,而居然由出资仅七亿元的东南水泥代表人陈敏贤掌握实权,这应是问题症结所在。因为,无论如何,就法律规定及实际运作言,皆不必然会出现由出资仅七亿的陈敏贤主控高捷的局面;陈敏贤之所以取得主导地位,显是因高捷董事会多次变易所致,由王锺渝、郭炎土,最后落到了陈振荣手中,亦使陈敏贤日渐坐大。这些过程,皆可见民进党政府主导的斧凿痕迹。 

  社评认为,高捷董事会形成今日面貌,推究之下,是经「两个阶段」的抽梁换柱。第一阶段,由中钢董事长王锺渝兼任高捷董事长,以中钢的品牌及王锺渝的操持向社会交代,此时的高捷应是「董事长制」;接着,中钢易长,王锺渝下台,亦同时为高捷一连串的变化埋下伏笔;最后,在第二阶段,由中钢总经理陈振荣接任董事长,实权则落到东南水泥的陈敏贤手中,此时的高捷俨然已变成了「副董事长制」。 

  虽然中钢及东南水泥皆是「民股」,但如今看来,高捷实权由中钢代表转到东南水泥代表手中,竟致全盘改变了高捷的体质与命运。而这一切的过程,均由民进党政府主导,谢长廷当时则是高雄市长。 

  社评续称,现在,民进党政府及谢长廷的责任,就是应把经由董事会异动而落到陈敏贤手中的高捷公司,再经董事会的整顿而拿回来交还到中钢或行政院开发基金(皆高捷「民股」)的手中。如此,虽尚不能在名目上真正将高捷收归政府,但至少可将高捷董事会的「陈敏贤模式」恢复成「王锺渝模式」,使高捷与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较为直接化及坚实化。 

  陈敏贤露面,使人大开眼界。一口咬定高捷是「私人公司」,他说:「就算我们的决策品质很烂,只是(他们)委托错人,那又怎样?」但是,倘若高捷的决策品质「很烂」,就表示未来高雄捷运的品质、乃至工程的安全水准也可能「很烂」。陈敏贤不能以一句「私人公司」,就要公众去冒高雄捷运「很烂」的风险。何况,就舆论的反应来看,台湾人根本不能接受政府出资九成的高捷竟然是「私人公司」! 

  社评表示,高雄捷运董事会必须改造整顿,而民进党政府则必须负起督导整顿的全责。当局必须以高捷实质「大股东」的地位,重新慎选关键性的法人代表参与董事会,并遴派专业经理人,重建董事会的正当权责运作体系。谁使高捷从「王锺渝模式」变成了「陈敏贤模式」,谁就有责任将高捷董事会恢复到原来的「王锺渝模式」。 

  当然,整顿改造高捷董事会尚只是最起码的必要善后措施;待做到了这一点之后,须再另行设法将政府出资逾九成的高捷,在法律上及实质上均交由台湾体制来营运及监督;非如此不能正本清源,亦不能杜绝后患。对于这一切,谢长廷显然负有双重责任,高捷董事会的抽梁换柱在他的市长任内完成,如今他又出任统筹全局的阁揆,自然更是责无旁贷。 

  最后,社评总结,高捷董事会究竟当初如何抽梁换柱到今日地步的秘辛,恐怕有待立法院组成「高捷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来向历史作出交代了!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