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联合报:哥城峰会的落空是地球生态的警讯
http://www.CRNTT.com   2009-12-21 10:52:38


  中评社台北12月21日电/联合报21日社论指出,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世界寄望甚殷,却失败得极彻底的会议。“认知‘哥本哈根协定’”的会议成果,不是联合国官方正式文件,毫无法律上的意义;因而“地球增温上限摄氏两度”、“已开发国家明年二月一日前提出二○二○年前的减量目标”两项协定文字,形同具文。

  峰会结束正式议程延会到子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密会四国领袖后宣布达成“有意义且前所未有的突破”,随即飞离哥本哈根。与会一百多位领袖难以认同这份不具拘束力的文件,只愿“认知”曾有过这样的会议。这场徒具形式的国际大拜拜,究竟要怎样修补地球?进入后京都时代又如何减碳?都得等明年底墨西哥的下届峰会才可能明朗。

  社论指出,两年前,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第十三次缔约国大会(峇里岛会议),依照公约条文,为免二○一二京都议定书届满后出现温室气体减量的空窗期,影响全球抗暖化进度,决议本届、第十五届UNFCCC缔约国会议必须制订因应后京都时代的“哥本哈根议定书”,并明确提出峇里岛行动计划做为这次丹麦峰会的基础。但很显然,哥本哈根峰会打乱了联合国对抗遏阻地球增温的布局。

  以地球增温摄氏两度上限的协定文字而论,前美国副总统、环保要角高尔在峰会现场演说提及地球增温上限摄氏一点五度的发言,当场遭呛下台,被认为漠视危机,远低于岛屿国家的要求,且太过宽松;由此可知“协定”的上限两度是个低标,快被淹掉的小岛国家联盟当然不可能同意。

  至于明年二月一日前,原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要提出二○二○年前的减量目标承诺,非附件一国家也要提出减量想法的协定文字,也因协定不是联合国的法律文件,徒然只是说说而已。简单讲,如果明年底、下届墨西哥峰会不能有所突破,地球进一步增温势所难免。

  社论指出,峰会认知的“协定”,各国对减量上限、减量承诺议论纷纷。更关键的是,这次会议原是要谈二○一二京都议定书届期后怎么规范减量,牵涉到议定书效期延长,或另订议定书的讨论,但哥本哈根峰会对此缴了白卷,这意味二○一二京都议定书届期后温室气体排放会面临失控。至于另订新议定书,联合国方面因为京都议定书花了八年才生效的“痛”,深怕新议定书签署也有空窗期,不敢倡言另订议定书,先谈京都议定书延期较务实。

  从各国对峰会结果的批评来看,显然对主导会议的这群政客、说客、从中渔利的秃鹰深表不满,这也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场特别呼吁与会领袖,除了政治智慧、勇气、领导力之外,更要本于“良心”。这个局面正是上月底本报社论所预言:峰会是“良心与利益的拔河”。

  潘基文特别点出“良心”,有几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极端气候加剧,“气候难民”增加速度更达空前。峰会与会者若以利益考量拖延具体行动,须受良心检视。

  其二,暖化成灾集中在南北回归线间的环赤道圈,这些低纬地区,是地球上贫穷、饥饿、瘟疫、自然灾害为患的“最低度开发中国家(LDCs)”,人均国民所得一千美元上下;对照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的已开发国家多在中高纬地区,天灾、疾病相对较少,人均国民所得多超过四万美元,仅从扶持的角度,就该有所作为。

  其三,暖化除了来自太阳辐射、地球轨道、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变化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工业国家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更是主因;这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生活形态等。气候变迁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最近一份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增温的因素超过九成。

  其四,“良心”不止是呼吁峰会领袖,也呼吁所有地球人,遏止暖化不必等政客盘算,这一刻就可以有所作为。

  社论指出,哥本哈根峰会划下句点,但地球增温现象仍持续恶化,唯一能寄望的是,庶民百姓不待政客、秃鹰定调,立即展开减量行动。


    相关专题: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全球动员反暖化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