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3日电/美国世界日报2日社论说,历时五个月的上海世博拉下了帷幕,本来从中央到上海,都担心长达近半年的世博,会给中国带来很多麻烦,恐怖攻击、地方闹事、藏独、疆独等,都有可能见缝插针,制造事端。结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不但世博会无大事发生,反过来,它再一次显示中国的人口基数优势,创造了一届世博会参观人数最多,达7200万人,规模最大,让后来者难以超越,不仅如此,它或许还创造了盈利可观的辉煌业绩。
社论说,虽然上海世博是中国举全国之力举行的国际盛事,各省在送出参观者上面,都出了大力,但是,不容否认,因为是上海主办,情况就是跟其他省份,甚至北京主办国际盛事有所不同,体现了上海特色。
其一,上海可以从严管制,市民都会容忍。五个月时间,上海世博实行了世博历史上最严厉的管制,给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是,上海人可以一忍再忍,牢骚不少,但行动却是配合政府,“共体时艰”、“共襄盛举”,体现了上海人的特有素质。这种素质,在以往的战争年代,文革时代,都有不同层面的体现,导致全国乱,上海可以不乱,全国急躁,上海可以稳定的特别景观。上海人最多是自己不去“轧闹猛”(意即凑热闹),“惹不起难道躲不起?”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人是中国最大的“良民群体”,世博在这样一座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举行,可以相安无事,实在幸运。
其二,上海懂得公关,城市的“情商指数”在中国最高,这无疑给了上海世博“装上翅膀”,不说别的,上海世博期间,包括中国自己在内,全球参展国家派出演出团队,进行了2万多场演出,这样的“点缀装饰”,中国其他城市只能望其项背,连西方国家城市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其吸引参观者的“强大磁力”了。
三,上海可以在政治的主导下,仍然做到有“生意眼光”,并赚大钱。上海世博,在中国绝对是一件“政治大事”,要是其他城市,就会“藉着政治东风”,大肆向中央要求,大肆花钱,只要完成政治任务即可,但上海人不同,政治是政治,世博还是要当做一个大生意来做,结果,光接待旅游者这一块,就进帐数百亿。因此,有人说,这样政治色彩浓厚的国际盛事,放在其他城市,甚至是北京,也可能赔钱,但到了上海,就能赚钱。与上海可以一比的,或许只有广东,如今广州主办亚运会,看看他们能否赚钱。
社论说,当然,这次世博,并非没有可以诟病之处。首先就是参观者大都是中国人自己,海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参观者不多,因此被讽刺为“中国的世博”而非“世界的世博”。但是,参展国家包括西方国家在内,都很高兴,为何?因为他们的展馆参观人数,都达到了参展世博历史的新高,动辄千万,这等于是在中国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而中国的海外旅游热潮还刚刚起步,上海世博的数千万中国游客,就是潜在的国际旅游观光客。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其次,世博园区的不文明现象,也遭到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国际媒体的批评,但说句公道话,大多数有不文明行为的人,或许并非是上海人,而是上海人眼里的“外地人”,上海人为他们背了“黑锅”。上海人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国际化的中国人,所以能够承担起主办世博这样的重责大任。
再次,在世博期间,上海的媒体照样保守,照样毫无生气,照样按部就班,让海外甚感惊讶。有南方报系的广东一直是中国新闻自由的前哨阵地,而“皇城”脚下的北京,也会利用奥运会争取打开新闻自由的“大视窗”,唯有上海媒体,以不变应万变,绝不在敏感领域“争领风骚”,人们可以批评上海人“没种”,但上海人会说,上海的市场经济思考取向,市民生活习惯,国际化视野,可能从更深的层面,带来中国的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