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城市北京必须站高谋远,借鉴国外先进都市圈的经验,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能力,推动京津冀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京津冀都市圈作为中国都市圈兴起的典型代表,集资源聚集地、人才创新高地、交通枢纽、文化富集区于一体,其中心城市—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均全国领先,现阶段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起步晚,规划时间短,区域发展不均衡,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出现了“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经济腹地”现象。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目前中国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心城市疏解功能,缓解交通拥堵、人口超载、城市“环岛效应”、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拓展战略腹地的现实需要。
北京日报发表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于倩、杨嘉莹文章认为,中心城市北京必须站高谋远,借鉴国外先进都市圈的经验,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能力,推动京津冀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第一,构建合理的中心城市层级结构。研究表明,东京核心城区的蔓延半径可以达到50至80公里,而上海中心城区的辐射半径仅为15到20公里,北京中心城区的辐射半径不及上海。纵使北京拥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能够向周边扩散技术资源等,但都市圈区域范围较大决定了北京不能辐射到每一个县域城市。因此,需要培育次级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城市等,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结构,增强各级中心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的带动作用。
第二,规划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目前,京津冀跨城交通建设较为落后。如北京市郊铁路仅290公里,远低于东京4476公里、伦敦3076公里。因此,必须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机制,提升中心城市重大交通枢纽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力,保证轨道交通线路和容量,进而增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为都市圈经济活动奠定基础。
第三,建立“总部—分支”模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东京通过产业转移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了“总部—制造基地”的产业区域合作链条;纽约凭借强大的经济总量和服务能力,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互联网等向周边城市输出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北京要与周边城市建立起“总部—分支”的合作模式,强化企业、人才、技术服务辐射作用,形成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连接和支持;在周边城市设立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科研成果本地化转化,利用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第四,推动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向周边延伸输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都市圈内低成本疏解、高效承接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北京拥有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要强化与圈内其他地区薄弱学校、医院的定点帮扶,推动统筹社保、养老等服务无缝对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为创新人才进入解除后顾之忧,让疏解转移产业落地生根,集聚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