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9日电/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人口快速老龄化进程相叠加的特殊发展阶段,老年群体各种公共服务需求和利益诉求日益凸显,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然要回应的重要问题。当前,城市精细化管理已经渗透到老年人“吃、住、行、医、养、游、购、娱、学”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为老年人营造安全便捷舒适健康的宜居环境,提供普惠均等、智慧精准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更为明显。
城市养老问题的解决,重在资金,要在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支持”,需要城市精细化管理从“供需两端”发力。
我国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将城市管理的“精度”转化为养老服务的“准度”。比如,针对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家庭和社区的实际,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以区域内网格管理员为居家养老服务第一责任人,确保老年人的事情有人管有人帮。北京市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模式,有效解决基层养老服务资源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碎片化”问题。上海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线上“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和线下“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一体化构建,给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服务。
尽管一些城市就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如养老服务政策不配套,一些惠老服务项目和资金欠统筹,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存在品牌分散、标准不一、数据不能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老年群体用户体验的细致关注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及相关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解决。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民产官学”多主体协同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通过优化社区规划布局,导入医疗、养老服务资源,创造面向老年人的工作岗位,提升了社区居住环境质量,建立起“居家医疗”“就地养老”的社区养老模式。芬兰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也值得学习。比如,芬兰通过“制定评估标准、信息化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精准化识别;通过“因人施策、确定供给主体、明确供给责任”实施精准化供给;通过“部门联动、全程监管、精准考核”进行精准化管理。德国设计了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评估工具,包含8个方面共76个项目,为制定养老服务计划及个案管理提供了可靠信息。
综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促基本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方面,我们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完善细致的养老服务法规政策体系,形成法规政策的合力。二是整合部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综合化程度。三是将治理重心下移,提高街道财权事权的匹配程度,完善其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职能和供给效率。四是加强对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统一老年人需求评估标准和工具,动态开展老年人基础数据摸底调查,精准化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个性化需求。五是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建立规范统一、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双方实时精准对接。六是加强对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的“适老化”改造,加强对老年群体信息化技术使用的培训,缩小甚至消除新兴信息科技与老年生活之间的数字鸿沟,使智慧城市建设对老年人更加友好。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李志宏(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