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9月6日电/台“内政部”次长简太郎说,政府已将养儿育女当做“公共财”,而非“个人负担”,今后“国家”社会在照顾下一代的责任会逐渐加重,政府政策介入也会越来越多。继百万元征鼓励生育的口号之后,最新措施是第三胎在两岁前每月补贴3000元,可见政府多么急着鼓励大家生孩子。
联合晚报社论指出,少子化的趋势背后存在着社会结构性因素,恐怕不光是用钱就可以“催生”。经济问题造成多子多孙未必多福气,甚至现在父母之间流行一句笑话:“防儿”才能“养老”。由于养育费用增加,孝道观念式微,从两代之间资源的移转来说,重担落于父母这一代,当然生育率快速下滑。
现在,政府表态愿意帮忙养儿育女,但财政负担却是新挑战。“内政部”规划第三胎补助政策,老实说,大部分家庭连第二胎都不敢生,如何奢望生到第三胎去领补助。但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目前也只能做到这样。
回到问题根源,政府关注养儿育女问题,要重量也重质,因为生育、养育和教育是一体延续下去的。两岁前每月3000元津贴,充其量当作“奶粉补助费”,但之后教育的花费更大。如果教育环境不改善,当父母评估能力只能“栽培”一个小孩受教育,那么还是不敢多生。
其实,政府对12年国教政策已研议多年,现在对5岁孩童的学前教育也开始补贴。虽说仍在财政负担困难的大环境中,但教育投资绝对值得优先考量。所谓“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马英九竞选“总统”时曾承诺,教育经费以每年0.2%GDP的比例增加,如今不时受到“提醒”要兑现支票,可见所有民众对增加教育经费的期待很高。另方面,如何利用少子化造成学生人数下降的现况,趁机进行“教育优质化”改善,也是值得思考的目标。
鼓励生育,要从“生”、“养”的这一端,延伸到“教育”的那一端;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也要从“量”扩展到“质”。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挑战,应该将人口问题与教育问题连结在一起,全面研拟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