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4-6月,马政府因为美牛案、油电双涨、证所税搞到自顾不暇,不但马民调惨跌到15%,也提前陷入众叛亲离的跛脚危机。即使如此,马对两岸问题的处理,仍然拒绝回应大陆要求。例如520就职演说,尽管大陆透过不少管道,希望马说出支持“一个中国”或“一中原则”,但马仍以“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公开表述,让大陆颇感失望。
进入6月,原本各界以为两岸可在6月下旬签署投保协议,马政府却突然以反对“国安”条款”为由,主张涉及台商人身安全的24小时通报机制,应采取“无例外原则”,但这种诉求形同要求台商享有“超国民待遇”,大陆当局担心其他国家比照办理,自然难以答应,结果导致两岸投保协议的意外搁浅。
进入7月,随着美国重返亚洲启动新一轮的围堵布局,中菲、中越南海对峙日益严重,加上中日钓鱼台争议日益扩大,大陆不断向台湾抛出“两岸合作、共同对外”的诉求,但“外交部”立即不假辞色,表示“中华民国”对南海和钓鱼台有自己的主权坚持,台湾不会与大陆合作。7月11日,“陆委会副主委”刘德勋更进一步表示,“南海和钓鱼台是国际问题,不应窄化为两岸问题”。马政府“亲美”优先于“和中”的明显立场,大陆当然不可能认同。
随后,集结两岸学者专家、原订在7月13-14日盛大召开的“台北会谈”,突然意外夭折。“陆委会”的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凡具有党政军背景与涉台人员,都不宜参加;二是会议主题不可出现“认同”与“互信”等文字。这些反对理由,形同倒退到两岸僵持不下的李登辉时代。相形之下,马却表示不惜任何代价,也要优先通过美牛案,争取和美国及早洽签FTA。
马政府“亲美”优先于“和中”,再度得到强烈证实。
就此而言,贾庆林在7月28日首度抛出“两岸同属一国”,其实是对马政府6个多月来的持续找碴,给予正中要害的政治回击。美国重返亚洲的新国际围堵,以及中共十八大的“宁左勿右”,原本就已构成政治保守的内外大气候,大陆原本希望在内外皆保守的大气候下,继续维持两岸前进的动力,但面对不断挑起政治摩擦的马政府,大陆终于被逼到绝地、终于失去耐性。
大陆不再提“两岸同属一中”,改提“两岸同属一国”,究竟有何政治盘算?
出席国共论坛的台研会副会长周志怀指出,“两岸同属一国”是两岸政治互信新起点,可搁置“两岸一中”内涵不同的争议。言下之意,大陆将走向“两岸政治明确”,不再容许“一中各表”、两岸各说各话的政治模糊空间。
面对大陆突如其来的“两岸一国”,马政府显然颇为尴尬。“陆委会”重申“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海现状;两岸应搁置争议、务实协商”。至于“两岸一国”是否代表大陆将走向政治促谈,“陆委会”不愿回应。
相较于“一个中国”或“一中原则”可以另指民族认同或文化认同,或导向更抽象、只具象征意义的统一符号,“两岸一国”意指“两岸同属一个主权国家”,显然更直接要求回应两岸的主权归属问题。大陆改采如此明确的两岸定位说法,不但是对“一中各表”的直接否定,同时也是对马政府不断凸显两岸政治分歧的促谈回击。
笔者以为,针对“两岸一国”的后续效应,依照对两岸冲击的严重程度,未来的观察重点有三:
一、“两岸一国”是否将取代“两岸一中”,成为大陆对台的新基调。
二、大陆是否公开反对“一中各表”,视为不能接受、不够明确的说法。
三、大陆是否将“两岸一国”上纲为惠台措施或让利台湾的政治前提。
不管何者,只要“两岸同属一国”浮上台面,台湾势将面临厘清两岸主权归属的政治促谈压力。事后来看,马政府持续6个多月的两岸政治攻势,不但得不偿失、毫无成果可言,还可能使台湾自找麻烦、导致两岸主权争议提早浮上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