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以中华文化复兴之光 照亮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http://www.CRNTT.com   2024-04-05 15:10:22


  中评社╱题:“以中华文化复兴之光 照亮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作者: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

  【摘要】成长于中国土地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未来的发展也必然与中华文化创新密切相连。中华文化涉及两岸交流的各个领域,两岸应该为了民族复兴共同推动两岸人文思想领域的对话交流,共同为促进、推动两岸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发挥建设性作用。

  2023年11月12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承办的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复兴”,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明彪,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台湾新党荣誉主席郁慕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空军原副司令、中将景文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在希,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景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党组书记纪斌,国务院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李京文,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主持。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复兴”主题之下,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与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及“两岸艺术交流”等分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促进两岸人文思想领域的对话交流、推动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发挥建设性作用。

  现将与会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中华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底蕴

  纪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打下了大一统的人心根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丰富和平统一实践的不竭动力,两岸双方应凝聚智慧,发挥创意,聚同化异,争取早日解决政治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国家统一是福、国家分裂为祸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求同存异、平等相待的精神上,是实现高质量统一的内在保障。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给予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强大底气和丰富智慧。

  郁慕明指出,弘扬中华文化,探讨中华文化的传统与创新,探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非常重要,是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西方只有三代或几代;而中国人世世代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国,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优势。正是“家”的结构,让我们的社会几千年绵延不断。跟西方几乎所有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不同,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是笔划方块字,蕴含着深刻严密的逻辑推理,中国文字更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董志勇认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复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北京大学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开展对台交流活动。一是聚焦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学人合作。二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助力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北京大学将一如既往办好中华文化论坛,周密组织,务实推进,继续与两岸各界和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共同努力为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王蒙强调,道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无所不包的观念,道是自然与社会的“六和之内”加“六和之外”的存在的高度总结与抽象化,是世界的起源与归宿,是终极性神性概念。合道性,是中国的一种政治理想主义,是文化对于权力的价值引领。中国的“道”,仁义道德、中庸之道等,为人类文明史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的丰富、充实与发展成为可能。

  冯明珠认为,1975至2016年,台北故宫不断接受各种社会变化的冲击,也不断作出各式因应。迎向信息时代,顺应典藏数字化潮流,应用各项科技,台北故宫从传统博物馆转型为无墙博物馆、行动博物馆、云端博物馆,实现了活化展览、推广教育的目的,更好传播中华文化。

  王在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结合起来;二是把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和反对外国干涉势力结合起来;三是把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结合起来;四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首先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章伟文指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不一样的特质,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关注外在的宇宙客观世界,中华文化则一开始就关注人和人的生命存在,关注人性问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所讲的持敬、存诚、涵养、省察,强调人的身心乃为一体,重视调整人的身、心与追求社会和谐等等,这些讨论在我们当代来讲都有其积极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卫灵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广泛开展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外交学院教授杨闯认为,政治文化是有关国家政治系统的信念、象征和价值及运作机制的组合。对于两岸来说,政治文化主要涉及的核心是,在国际社会中,究竟哪个政治实体代表中华民族,哪个政治实体代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4亿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与发展远景。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潘锡堂认为,大陆对台政策有其“硬”的一面,也有其“软”的一面,即使执行层面再有多“软”,仍须服从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硬”的一面。大陆诉诸的两岸交流、融合发展以及完善在大陆的台胞权益,均是为了“反独促统”的政治性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田飞龙认为,中国文化的和平基因与协和万邦的普遍秩序理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存伦理与和平价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和平国际法”意义,改革开放对和平发展的价值锚定与制度践行,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和平发展的价值内核与实践理性以及王道规范属性,能够制衡斗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香港平台的WTO法律战以及国际调解院在香港的创设,充分说明“一国两制”对和平发展道路与制度体系具有规范支撑意义。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认为,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对于本身文化要具备自信。顺利将科技产品吸纳至文化实践与创新传承过程,才能证明中华文化经得起时代考验,受得住科技冲击与外来挑战,这亦是中华文化得以复兴,并且必然复兴之重要契机与保证。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朱松岭认为,中华文明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历史背景下的文明发展与转型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黄昭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借鉴先发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汲取它们的教训,在继承的同时又在创新,显示出超越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即全员性、全维度、全面性、全域性。这种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杠杆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发展。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变革,赋予中华文化巨大使命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振广认为,物质基础是决定台湾问题的关键。充分的现代化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不仅把这个国家和民族推向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巅峰,而且也将使其在解决重大问题方面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上,这一逻辑同样是有效的。中国现代化程度越高,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就越扎实,实现统一的速度就越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认为,中国经历了四十余年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型开放新阶段,将极大促进深层次制度性创新,实现高标准国内规则和高标准国际规则的两种规则整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实现联动发展效应。《中国穆斯林》杂志主编敏俊卿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会长洪长有认为,应将小我完全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既在理论层面阐释爱国思想,又在实践层面为祖国鞠躬尽瘁,推进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北京艺陆纵横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希胜认为,文化自信、文化复兴,应该是源自于骨子里对中华文化的真正理解。同时,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有所汰取。“丛林法则,后学秉承”。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彭丹宇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和平基因和和合智慧不仅彰显了中国现代化的和平性,也突出地显示出中国现代化道路之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和合共生”发展理念的新型文明现代化。燕京理工学院台籍副教授刘英纯认为,在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藉由各种媒体的特质和传播渠道来发扬中华文化,无论是直接宣扬或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说好中华文化内涵的故事,奖励中华文化元素的创作,采用多种媒介的创作题材,整合全媒体平台做横向沟通,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项国就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遵循时空统一、传承与创新统一、自觉与自信统一、交流与互鉴统一等原则,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深入分析和梳理,构建起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明确文化使命,坚持多元一体,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同时,需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