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1-09-05 00:04:02  


 
  二、网络化个人主义在台湾地区的发展演进

  “网络化个人主义”(Networked Individualism)这一概念最初由加拿大社会学教授巴里·威尔曼 (Barry Wellman)提出,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激活了个人为基本单元的社会传播结构”。〔2〕与个人相关的各项“业缘、地缘、血缘的角色保持着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琐碎关系”,被搭建成具备交叉、多重和叠加特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其中的个人被称为网络化的个人。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崛起,是21世纪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通过“对社交媒体、互联网的整合使用,个体缔结了以自己为重心的自我传播网络,藉此个体可以构成极为广泛、具有鲜明异质性并超越时空的社会网络,由此形成了网络化个人主义的现象”。〔3〕台湾地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其背后充斥着激烈的政党竞争和政治社会化理念。

  (一)2000年之前的台湾网络政治传播缓慢前行

  回看台湾,1994年省市长选举时,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首先成立“市政资讯BBS站”,发布一些“政府”资讯,开设线上投诉等栏目,意在吸引年轻选民的投票。网络政治宣传由此开展。各个政党通过在竞选网站上宣传党派观点,整合网络支持者观点,突出中心议题,吸引选民关注,形成党派风格。此时由于社交媒体还未全面普及,只有8%的选民会使用新媒体(包括地下无线电台、电视“call-in”节目、电子布告栏系统或者网络)获取政治资讯,且使用者多为青年群体,集中在学术圈和高科技产业内。

  1995年后政论节目开始走向人们生活,政治广告的出现使得政治和民主更像消费品,它标志着台湾进入了一个政治消费时代。台湾民众逐渐发现自己所拥有的选票可以成为监督和敦促政党执行自身意愿的砝码。“自己的一票真的有用”引发了积极的政治参与。“参与型”的政治文化逐渐形成,公民对政治投以关注,并且认为大众参与可以期待且有效用。同时,公民对政治广告的心理开始成熟,开始要求广泛的权利。台湾电视节目的call-in手段为民众提供了表达意愿的通道。在此阶段成长的台湾新世代具备民主化色彩,对自身的投票权益有所认知,当成长为具备投票权的选民时,倾向于使用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选民,青年选民更倾向使用网络获取政治资讯,但是网络政治资讯对于青年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非必要”的获取,只因网络是青年交流的主要途径,并非是完全为了政治目的而服务。并且各党在利用网络吸引青年选民注意的过程中并未能做到完全贴合青年选民的喜好。最初的政党竞选网页设置内容过于复杂化和政治性,很难引起持续关注的意愿。

  这一时期,网络政治传播的兴起刺激到个体的政治意识觉醒,行动仍处于群体为主,受单向输出的政治传播影响,还未能形成主动的政治互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