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月刊:共同富裕目标与小农户发展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24-04-28 00:03:29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人口密度在全世界居于前列的大国,自古有大量人口和小农户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在这样的历史现实条件下,人口从乡村往大城市或某些地区大规模集中必然难以速成,而是要经过极为复杂的过程,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供给要匹配适应这一过程,也必然只能依靠持久的经验积累。在此过程中,很多人还要依靠在乡村从事小规模生产取得收入,无法迅速彻底地从乡村“拔根”出来。这就意味着,政策不能单一地谋划在城市的地域范围内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而要注重推动惠及广大小农户的共同富裕。

                       二、中国乡村农户持有资源总况

  梳理中国乡村农户个体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源,讨论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农户生产就业状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思考改善的方式和路径。

  (一)土地、机器等有形资源

  对于农户而言,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是农地。根据梁方仲整理的资料,汉朝以来大多数历史时期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超过30亩。而且,人均耕地面积较高的时期多是大规模战乱引致人口大量减少的时期以及随后的缓慢恢复期。所谓“承平”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小农生产经营的特色不断强化。到清代晚期,由于人口数量快速上升,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不足3亩(2.41亩),即一个5口之家,家庭总耕地面积约只有12亩。

  新中国延续了历史上人均耕地面积低下的特点,而且,由于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甚至进一步下降。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进程显着和快速推进,大量人口转移出农业,但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面积相比历史上的水平并没有提升。根据公开统计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多数年份中乡村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和第一产业劳均耕地面积都小于10亩。虽然2007年以来户均耕地面积和第一产业劳均耕地面积都有所上升,但2016年户均耕地面积也只达到11.46亩,仍然小于清代晚期5口之家的平均耕地面积(12亩),而当年农业劳均耕地面积仍然不到10亩。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之后,乡村农户的农地资源拥有量都非常少,且这一特征在近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改变。我们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资料来进行说明。图3根据CLDS资料描绘了2015年的务农人口金字塔。图中显示,务农人口的年龄分布呈纺锤形,农业劳动者集中在1940-1975年期间出生,即40-75周岁年龄段人口,年龄小于40周岁或大于75周岁的农业劳动者很少。看起来中国乡村劳动者世代为农的稳固传承模式已经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改变,非农就业成为年轻劳动者的首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