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铭清:复台千古话施琅

http://www.CRNTT.com   2023-07-30 00:05:12  


与会者合影(来源:张铭清提供)
  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作者 张铭清)在施琅纪念馆有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郑氏指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回台湾的郑成功,施氏指把郑经占据的台湾收归清朝的施琅。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继位,要求清廷对台湾依朝鲜为例,实行独立。康熙认为“郑经乃中国之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不同意郑经的独立政策,在几次谈判无果的情况下,1683年7月,派靖海将军施琅率2万人,240艘战船从东山(铜山)出发,在澎湖登陆。在招降澎湖守军后于10月登上台湾岛,郑军不战而降。在善后过程中,施琅发布安民告示,不许官兵占住民房,不许侵占民间一丝一毫,严禁当地百姓劳军,严禁杀戮,无论军民一概赦免。

  在攻占澎湖后,施琅的部下向他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称三世之仇是指郑成功杀害施琅的父亲兄弟。对此,施琅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何私之有与?”他向郑氏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

  施琅不仅不杀郑氏一人,还去郑成功墓祭拜。他充分肯定了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和开发台湾的重大贡献。他同时厚待郑军将领,录用郑军有才能的官员,他以德报怨,以仁化仇,深获台湾民心。

  施琅平台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熙喜不自胜,除加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并可世袭外,还为此赋诗一首《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但对于台湾是放弃还是留守,清廷内部曾发生过争议。主张放弃的人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还有人说“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主张留守的人以施琅为代表。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说:“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他指出主张放弃台湾的人没到过台湾,将会重新被荷兰人占领,对我国沿海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最后康熙支持施琅的看法,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并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使台湾与大陆更紧密的联为一体,为国家的完整统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1688年夏,时年68岁的施琅入京拜见康熙,康熙命宗室、侍卫、额驸及礼部大臣设帐三次迎接。康熙还在畅春苑、乾清宫两次接见慰问。康熙对施琅说:“迩来或有言,尔恃功骄傲者,朕亦颇闻之。今尔来京,又有言当留尔勿遣者。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勿疑;况天下已平,反疑尔勿遣耶?今命尔复任,自此宜益加敬慎,以保功名。从来功高者,往往不克保全始终,皆由未能敬慎之故。尔其勉之。更须和辑兵民,使地方安静,以副朕爱兵恤民,并保全功臣至意。”施琅谢恩并奏曰:“臣年力已衰,封疆重大,恐精神不堪。”康熙说:“为将尚智不尚力。朕用尔以智耳。岂在手足之力乎!”可见康熙力排外议,信任并重用施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