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台湾选举的若干规律探讨

http://www.CRNTT.com   2023-11-04 00:02:19  


 
  “维持现状”的主流化,很大程度是岛内民意对国家统一意愿减弱和“独立”倾向加剧的反映。有研究者认为,随着大陆综合实力持续增长并与台湾拉大差距,“两岸原有的平衡对峙转为不平衡对峙”,但大陆暂不具备和平统一台湾的充分条件,而台湾在“统一大陆”无望的情形下开始争取实质“独立”,因此,岛内民意呈现要求“维持现状”且倾向“独立”的比重大增①。特别是2005年祖国大陆颁布《反分裂国家法》后,无论是台湾当局还是台湾社会谋求“独立”的信心不断流失,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台独”挑衅招致大陆启动非和平方式,不仅自身安全受损,而且现有生活方式可能被打破。《联合报》2023年上半年公布的民调显示,67%的民众认为目前台湾不具备宣布“独立”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台湾社会多认同两岸“互不隶属”,甚至认为“独立”的正当性大于统一,但多数民众并不愿意为“台独”而付出重大代价,倾向于以“维持现状”为名来维护台湾的“主体性”和既有生活方式。柯文哲即坦承,“以现阶段来说,维持现状不要说是唯一选择,恐怕是不得已的选择。”②

  但要看到,岛内蓝绿阵营对“维持现状”的解释有所不同。国民党界定的现状,基本上以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范围为准,民进党界定的现状则明显偏向“台独”。综合分析,台湾社会所能共同接受的“维持现状”,大体以“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前途由台湾人自己决定”为前提,以不触发大陆采取非和平方式为底线。台湾政治人物投入“大选”,其两岸政见往往会在维护“台湾主体地位”和避免“兵凶战危”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民进党候选人,选前毫不例外地会将“台独”主张进行淡化包装。比如,陈水扁在2000年“大选”前接受美国《侨报》采访时称“台独”是一种“符号”,并表示“为了符号问题而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既属不智,也不符合两岸化解争议的积极目的”③;他还提出走“新中间路线”,要“以国家安全为主轴”,“跳脱传统的看统独,走第三条路”④。尽管陈水扁当选后陆续抛出“一边一国”等“台独”主张,但其“新中间路线”选举策略被绿营沿用和创新,蔡英文在2012年、2016年“大选”中,都有意回避“台独”问题,大谈维持“台湾现状与民主机制”是“台湾共识”,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等。在2020年选战中,民进党和蔡英文主打“反中保台”牌,实际上也是抓住了台湾社会“维持现状”的心理。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投入2024年选战后,为降低民众对其上台后推动“法理台独”的担心,宣称“务实台独”就是“根据事实,台湾有土地、人民、主权、政府,且定期改选政府来服务人民,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必另行宣布独立”⑤。“两岸牌”向来是国民党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国民党候选人选前往往会在两岸论述上往回收,更加强调站稳“中华民国”立场,“坚持民主自由的宪政体制”。

  在各阵营寻求平衡点的同时,选民选择谁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就是候选人及所在政党“维持现状”的意愿与能力。2008年,民进党的“谢苏配”以221多万的差距输给了国民党的“马萧配”,很大程度是受陈水扁走极端“台独”路线导致两岸关系走到战争边缘的连累。2012年选前,尽管台湾经济不景气,马英九多项承诺跳票,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政策的信任度,明显高于蔡英文的“台湾共识”。民进党和蔡英文在2016年“大选”中以较大优势获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两岸关系快速发展让台湾民众“被统一”压力增长,“九二共识”对国民党的加分作用大幅减弱。在2020年选战中,蔡英文聚焦于台湾“民主”、安全与香港等政治议题,“抗中保台”口号有效激发了岛内民众对韩国瑜上台可能会导致“台湾变香港”的“惧统”心理。据香港中评社研究,蔡英文在泛绿基本盘之外通过打“黑韩牌”和制造“亡国感”划出了一个超过250万规模的“反中同温层”,并转化为高投票率与高得票率⑥。由此可见,当前的台湾选民更倾向于从安全层面而不是统“独”层面来理解“维持现状”,换言之,即便知晓候选人“维持现状”主张只是策略性的或者倾向“独立”的,但只要判断其上台不至于引发台海冲突且能保证台湾“不被并吞”,则具加分效应。一旦某位候选人被主流舆论判定为上台将导致“台湾主体地位”流失,或者台湾安全将受到实质性威胁,则可能被民意抛弃。由是观之,台湾规律性的政党轮替,很大程度是台湾民意在维护“既有主权地位”和寻求安全感之间进行调适平衡的投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