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台湾选举的若干规律探讨

http://www.CRNTT.com   2023-11-04 00:02:19  


表1:台湾股市基本情况(1999-2023年)
 
   三、证券市场表现是执政党选情的晴雨表

  台湾社会高度商业化资本化,普遍关注经济问题,“宏观的总体经济环境常被视为治理绩效的重要指标”⑧。近年来,台湾民众在参加选举活动时对经济民生、社会治理绩效的赋值有所增加,部分经济选民、理性选民倾向于将经济现实、经济预期与投票取向进行挂钩。但是,“当下的台湾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而非真正理性的经济社会”,一旦涉及政治、安全议题时,“民众的选择就不再简单地以经济民生作为唯一视角或决定投票行为的重要标准,而是变得复杂与多元”⑨。观察历次台湾“大选”,尽管候选人、政党、媒体和选民都强调经济民生的重要性,但经济议题从来没有真正成为选举的主轴。特别是2014年“反服贸”以来,在民进党的操弄下,台湾社会惧统、“反中”意识上升,2019年3月,台“中研院”社会所“中国效应专题研究小组”调查指出,台湾民众认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何者更重要的比例是58.3%对31.3%。

  不过,政治挂帅的选举生态并不意味着经济因素对“大选”不能产生重要影响。其一,各候选人需要认真对待与回答各类经济民生问题,出色的经济政见往往能抬升民众对其上台的预期。比如,陈水扁2000年选举中打出了“投票给阿扁,股市上万点”的口号,马英九2008年选前也开了“633”(经济年增长率达6%、失业率降到3%、年人均所得达3万美元)的支票,均有效激发了选民热情。其二,民众对当下经济的认知和收益情况直接影响其投票行为。若选民认为台湾经济表现良好,或者执政党经济政策于己有利,则会倾向于投票给执政党候选人,反之则会结合未来预期等因素做出不利于执政党的选择,这也是执政党选前大力美化经济形势的主要动因。其三,执政党政策买票能产生区块式吸票效应。这在2020年“大选”前表现得尤其明显。从2018年九合一选举败选开始,民进党当局“便凭藉公权力及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大肆政策性买票,以短期的经济利益诱骗选民的支持”⑩。特别是选前数个月,接连采用减税、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对农民、渔民、青年、育儿者、单身、老年人、身障者以及旅游业者、客运业者、夜市商贩、家电业者、中小企雇主、股民等不同群体与阶层实施不同程度的利益投放,不仅对冲了韩国瑜的“两岸红利牌”、“庶民经济牌”,减弱了弱势群体、不景气行业人员对民进党施政不力的怨气,还争取了部分中间选民向绿营靠拢。

  [表1:台湾股市基本情况(1999-2023)]

  在诸多经济因素中,股市表现在选民对执政当局做出倾向性意见乃至投票决定时产生的影响相对更加直接。有岛内网络业者在分析“蔡英文执政满意度跟台股指数有什么关系”时指出,2017年至2022年“台股长期上万点”期间,“蔡英文满意度”与“台湾加权股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57(中度相关),若不计COVID-19疫情影响,两者相关系数达0.83(高度相关),由此推论出:“台股越好,蔡英文的民调满意度就会跟着好;台股越糟,蔡英文的民调就好不了。”⑪分析历次“大选”结果与台湾股市表现也可发现,选前一年台湾股市的强弱对选情有着重要影响,若表现强势,则有利于执政党候选人,反之则利于对手。1999年,台股大涨31.6%,次年李登辉支持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上台;2003年,台股大涨32.3%,次年陈水扁连任;2007年,台股小涨8.7%,但陈水扁当局“台独”挑衅严重威胁台海和平稳定,最终民进党败选;2011年,台股大跌21.2%,寻求连任的马英九仅赢蔡英文不到80万票;2015年,台股以10.41%的跌幅在亚洲股市中排倒数第三,每位股民平均赔25.08万元新台币,次年民进党大胜,蔡英文上台;2018年,台股持续不振,至九合一选举前夕的10月26日,股指降到全年最低,平均每位股民损失约70万元新台币,结果民进党大败;但2019年,台股以23.3%的涨幅创下10年来纪录,每位股民大赚70多万新台币,次年蔡英文连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