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文明学领纲“地域研究”构建“一带一路学”
http://www.CRNTT.com   2018-08-28 00:16:58


文明学领纲“地域研究”构建“一带一路学”
  中评社╱题:文明学领纲“地域研究”构建“一带一路学” 作者:赵宏伟(日本),日本法政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地域研究本来是世界帝国之学。今日中国走上一带一路,这是引领世界之举,地域研究遂为中国所需,遂成引领一带一路之学,也因此热络于中华。

  习近平外交战略是全球大战略。这是只有超级大国才会从事的大外交,当今世界只有中美两国有此资格。而中国外交不同于美国外交,不是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外交,是以文治武功数千年之中华文明为底蕴为底气为理念为智慧为软硬实力的立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大同的全球大外交。

  一、“地域研究”本是帝国之学

  近年“国别研究”、“区域研究”渐兴。其学名实为“地域研究”(area studies)。一般认为其发源于美国,笔者认为是起源于英国。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北京大学长江学者,2015年在北大开设地域研究中心,开办地域研究方法论反思系列讲座。笔者也有幸应邀登坛。

  地域研究本来是世界帝国之学。今日中国走上一带一路,这是引领世界之举,地域研究遂为中国所需,遂成引领一带一路之学,也因此热络于中华。

  追朔学术史,地域研究一词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所以一般被认为创始于美国。但是,这个学术概念虽是出生在美利坚帝国,它实际上是起于大英帝国,成于美利坚帝国。概因为帝国们要去支配、治理海外各个地域,就需要研究理解那里陌生的异质的人类社会。

  闻名的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创始于1916年,后改称为东方和非洲学院,中国简称之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早在1930年代,该学院便认识到“文明的人类的未来主要决定于亚洲和非洲的人民。……昔日遥远的人们正在国际政治和商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再也不能对正在东方和非洲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1936年,中国有个叫费孝通的青年,去伦敦求学。研究对象不是英国,却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是他生长的乡村社会。他的博士论文是被奉为经典的《江村经济》①。大英帝国为它的世界霸权需要瞭解东方和中国,开学院搞研究,伦敦遂成世界汉学研究中心。而费孝通留英是要寻救国之策,留学为救国。

  “费”不单行,美国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John King Fairbank),起个中文名字也用一个“费”字,同时代也是留学英国。他从美国去英国,同样不是为了研究英国,是为研究中国。因为当时大英帝国是世界中心,也是研究中国的世界中心。之后,费正清又赴研究对象国中国研学。“费正清”和夫人“费慰梅”二人的中文名字,是在北京结婚时,梁思诚教授为他们起的。

  费正清学成海归后,于1939年跟研究日本的赖世和(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在哈佛大学开创了东亚文明课程。今日,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就是他的遗产,一直是地域研究学者们的一个“圣地”。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中心,也成为了研究中国的世界中心。

  溯史可见,地域研究学科的起源、兴隆是伴随十九、二十世纪大英帝国、美利坚帝国先后争霸世界的脚步,聚焦于英美对我中华世界的研究。他们是为了逐鹿中原,称霸世界。另外,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在地域研究上也颇有实力。可以说,地域研究是世界大国之学、超级大国之学。

  二十一世纪十年代之今日,地域研究在中国热闹起来了。其概因今日中国正在“走出去”,在走“一带一路”。今日地域研究兴盛于中国,其明示的是中国的伟大复兴。

  当然,中国不是帝国,不做帝国。但是中国确实已是世界大国,美欧日学界主流已称中国为超级大国。醒狮之中国,哪怕只是出于对世界负责的考虑,也许要扎实的地域研究,需要借鉴这个“帝国之学”。

  地域研究,顾名思义是以国际地域为单位的、全方位研究国际社会的学科。在中国现在常见“国别研究”或“国别区域研究”用语,顾名思义是对一个个国家分别进行研究。“国别区域”,会被理解为“以国别为区域”,属于有语病的造词。地域研究用地域一词就是因为其不一定以国为单位,而是一定以国际地域为单位进行研究,比如说东亚研究、东南亚研究、南亚研究,中东研究……。中国研究是因其自成一个国际地域,如美欧日学者所感叹:中国自身就是一个世界,中国词为“天下”。

  地域研究又区别于“国际关系研究”。地域研究不是集中讨论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全方位的研究一个国际地域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因为是全方位的研究,其又是跨学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复合接近法,即运用人文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性研究。比如研究一个国际地域的文明、文化、政法、国关、社会、经济……

  今日,中国起步阶段的地域研究,可以从日本的地域研究中吸取一些教训。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有地域文化研究专业,设立于1980年代初,笔者为首批毕业博士。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顶峰,日本大举走向世界。美欧炒作日本威胁,叫喊日本的钱会买下全世界。那也是日本地域研究的黄金时代。可是好景不长,1990年代日本开始衰落,源于各种原因的盛极而衰,通缩至今竟达二十余年。日本力不从心,泄了逐鹿之气,地域研究跟着也就少了动力和财力,变得冷冷清清了。这个“日本过程”从反面证明了地域研究实为帝国之学、世界大国之学。

  在日本,地域研究不兴,还有学术上的原因,简述如下,可为中国借鉴。在日本,地域研究始终无法形成跨学科研究及复合接近法。学者们基本上是独自地各搞各的学科,难以形成集体研究。

  地域研究怎么做才好?在这里主要提示两点:⑴地域研究应以文明学领纲。如此才能带动政法、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人类文化等各学科,就研究对象的国际地域开展综合研究。⑵需采用理工科学惯用的研究室体制,或利用智库体制。如此才能组织各学科的人才形成团队,以集体研究方式运用复合接近法,就一个一个的国际地域进行全方位研究。

  二、“地域研究”文明学领纲重释世界

  前文说到应以文明学领纲地域研究。那么什么是文明?

  笔者给的文明的定义是:文明(Civilization)是在社会因果关系可以自我完结的大空间和长时间中,孕育而成的人的精神面和物质面的行为模式的复合体②。

  1,“大空间和长时间”:文明学创始人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历史的研究》)定义道:“文明的单位应该是不牵连世界的其他部分也大体可以理解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即“文明是因果关系的连锁存在于自身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中的。比如不是英国那种国民国家(民族国家),而是西欧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那样的更广范围,因果关系显而易见是自我完结的。”③

  回头看东方,就是说,在东方有中华文明,这点学者们都没有疑问。“中华文明”是日本学界使用的概念,越南学界使用“东方文明”一词,还有“儒学文明”的说法。在世界史上,在世界史学界,以一国为中心的延续数千年直至今日而不衰的文明圈,只有中华文明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把日本单独列为一个文明,不可盲信之。这本书不属于学术著作,作者是顾忌了一下日本读者的好感度。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中华文明圈中的“日本文化”,或说“亚文明”。

  2,“行为模式的复合体”:公文俊平(《情报文明论》NTT出版1994)指出:文明是“人的精神面和物质面的生活模式的复合体。”④

  3,定义的方法:综合先行研究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推出假说,再通过实例研究证明其有效性。所谓“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

  4,赵氏文明定义的意义:

  a,确立了国际地域这一文明研究的视野,以国际地域为单位的以文明学领纲的综合研究将重绘世界文明图鉴。这种地域研究又正符合当代世界的国际地域化的时代特质。当代世界在从“国民国家时代”向“国际地域时代”过渡,例如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这个过渡还没有完成,而再下一步才是向“全球化时代”的过渡。人们常说的全球化时代还没有实现,“天下大同”还只是一个理想。

  顺便说明一下“国民国家”的含义。在中国被翻译成了“民族国家”,但是这一字之差就模糊了其准确的含义。“国民”的含义是:人不分民族、人种是特定国家的属民,被要求认同并忠诚特定的国家。“民族国家”一词仅仅是在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之后,才取代了“国民国家”成为了常用词,不是科学性的概念。

  所谓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比如说在日本人中,在法律上和实质上及名词上,都不存在琉球族、朝鲜族、汉族等称谓,人人都只是日本人。各类人在名词上没有民族称谓,只被称为冲绳出身、元朝鲜人、华人。看看美国,也只有白人、黑人、拉丁裔、亚裔、俄裔、华人、犹太人,没有民族称谓,你只是美国人。

  所谓国民对国家的忠诚,比如说人人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有服兵役的义务。就是说国家要你去冒死,你也应该去。

  b,赵氏文明定义开发了文明的研究方法。文明学领纲的地域研究应着眼于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通过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就可以证明文明的存在及作用。

  c,赵氏文明定义蕴涵着文明学学术体系的发展前景,如可派生国际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等学科⑤。

  5,简述一下地域研究所需的国际文明论的若干定律:

  a,文明的相对性。文明不分优劣,文明和非文明的区别是原始和文明的区别。文明是多元的,世界是多样的。

  b,文明的国际地域性。国民国家不构成文明的单位。比如东方有中华文明和日本文化。

  c,文明的传承性。文明超时代传承,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行为模式显现于人在不知觉中反复重复的行为。也因此,行为有可预测性,行为模式有研究价值。

  d,文明的非理性。行为模式显现于人在不知觉中反复重复的行为,就是说行为模式具有非理性,非利益动机的性质。国际关系论中的建构主义论、路径依赖论所述事例多源于行为模式。

  e,文明的融合性。文明的冲突是融合的一种形式。文明在融合中兴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