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论两岸统合的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09-05-04 11:37:08


 
  马英九所属的国民党,虽然对外宣称“不独”,但是也表明“不统”,虽然不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但是继续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湾主体“论述路线”。此一结果使得“台湾主体性”不断强化,也因而继续拉开台湾对大陆的认同距离,而使得两岸彼此愈来愈像“他者”的关系。“台湾主体性”或“台湾意识”原本应该只是个乡土的认同,但是在政治的操弄下,“台湾主体性”与“台独”随时仅有一线之隔。

  经过长达15年的政治操作,两岸认同差距愈拉愈大。台湾著名的《远见》杂志在去年十月份的“民众的自我概念”调查报告称,台湾人民中已有高达95.9%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只有46.6%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低于对“亚洲人”(73.5%)的认同。在统独立场方面,67.5%的人民反对终统(即“立刻统一”与“维持现状后走向统一”)、50.6%的人民赞成终独(即“立刻独立”与“维持现状后走向独立”)。另外,在“民众终极统独立场”方面,有67.5%民众并不赞成两岸最终应该统一,赞成的仅有19.5%;有50.6%民众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成为新国家,不赞成的有34.1%。其实不止是远见杂志的这份报导,其他民意机构也有类似的民调,而且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这份民调反应出“台独”的底层能量已经愈来愈强。因为台湾有选举考量,政治人物多有随势逐流的倾向,如果台湾内部没有一股将两岸拉回“中国人”或走向“统合”的声音,两岸即可能愈走愈远,而未来要将这趋势拉回来的政治成本也必将更大。

  台湾缺乏强化两岸认同的主张与行动

  在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关系,目前台湾仅有两种主流声音:

  一是“两岸关系物质化”,即台湾方面仅愿意多谈经贸、金融,但是仅限一般技术性的互动,不存在着新功能主义所称的“扩溢”(spillover)可能,在文化、社会的交流上仍持保守态度,并以商业收益做为交流的思考。

  二是“强化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物质化”固然有助于两岸良性互动,但是并不必然能够加强两岸的认同巩固,有时可能反而会更加深两岸认同的分歧,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固然有其历史因素的背景,也有政治选择的需要,但是,这两种主流论述汇流将极有可能让两岸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愈来愈远。

  一个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虽然已经由海基会与海协达成观光客来台等四项协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差距却没有减缓的迹象。这显示出,只有经贸交流,并不一定能够为两岸建立共同的重迭认同。今(2009)年开始,台湾内部又将开始选举,“强化台湾主体性”也必定又将是个被朝野政党拿来凸显“爱台湾”的说词,因而使得两岸的认同差距有再加大的可能。

  对于政治有基本认识的人应该都瞭解,如果两岸之间缺少了共同“认同”,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两岸未来的政治统合也将是缘木求鱼。两岸认同愈折裂,未来要付出的成本就愈大。两岸统合学会就是希望从民间立场,为如何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而努力。这项神圣的工作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在台湾目前仅有的“两岸关系物质化”与“台湾主体性”两种声音以外,开拓另一种主流的诉求,简单地说,就是将追求“共同认同”发展成为两岸的一股重要声音;另一则是具体提出未来工作方向,呼吁与影响两岸政府透过制度性的安排,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让两岸认同得以依循此一方向以获得强化与巩固。

  如果两岸和平框架是未来两岸的骨干,那么两岸认同就是两岸的血肉,唯有认同强化巩固,两岸和平框架才能稳固。没有共同的认同,所有目前的物质性交流,都有可能成为镜花水月。扩而大之,华人社会何尝不也是如此,如果彼此永远只是停留在血缘与文化上的认同,中华民族不能算是走向统合,也无法发挥中华民族对于全球贡献的集体力量。再则,两岸统合与华人统合两者也存在着共生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两岸认同的巩固有助于全球华人认同的强化,而全球华人认同的强化,又有利于两岸未来的政治统合。

  “统合”(integration)两个字,大陆方面是用“一体化”表达。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方面,以强化两岸认同为主轴,做为一个民间社会学术团体,将在文化、社会、经济、金融、国际空间、两岸和平协议方面推出一系列的“两岸统合”构想,以促使两岸未来发展的一体化。以下就是未来推动的七项构想,于此我就称它为“七个梦想”吧!其目的在以强化两岸与华人的共同认同为目标:

  七个梦想

  (一)文化统合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书同文”是任何政治统合或统一的最基本条件。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一套相同的非拼音文字,使多方言的中华民族能够超越语言的藩篱,而在各种历史的风雨中,始终凝聚而不坠。这也就是说,在文化的凝聚力上,文字恐怕比语言更具有重要性。因此,尽管两岸语言相通,但无可否认的,两岸这些年来文字书写上的差异,已然成为了两岸人民一个区隔我群与他者的重要符码。所以只要两岸文字仍有“简繁”之别,即使这差别并不算大,但两岸认同也将因之而失去连缀的基本凭藉。而且由于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华文也逐渐成为了世只性的语言,学习华文也成了世只的趋势。然而由于客观形势的对比,世只上的华文学习,几乎都以大陆的简体字为基准。而这样的形势,某种程度上也形成对台湾人民的刺激,这也就是说,繁简字体越发成了拉开两岸认同的触媒。

  其实平心而论,文字涉及现代与传统的接轨,因此台湾的坚持使用繁(正)体,相当程度上使台湾维持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的优势,或者也可以说,它正是维系台湾在文化认同上的一条最重要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台独分子千方百计想要推动一套新拼音系统的缘故。因此,如果说大陆真的想要增进台湾对中国的认同,文字其实正是一个很好的管道。事实上大陆当年推动简体字的一些基本考量,随着今天电脑的普及,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无可讳言的,由于简体字的使用,也的确对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接轨,形成了某种不利的影响。综合这些状况,“两岸统合学会”乃认为两岸很可以考虑以推动“两岸文字趋同化”作为文化统合的首要重点工作,这一工作未必是舍繁就简,或者是去简归繁这样的选择题,而是希望能够结合两岸与全球华人对于中国文字、文化有造诣的专家,依汉字的造字原则重新检讨文字之简化,同时也考虑书写的简便性,据此讨论是否可以“读繁写简”为基础,或者以逐步回归正体为原则来使两岸的文字逐渐走向整合之路:一方面方便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一方面藉以增进两岸的文化整合。

  (二)货币统合

  货币为认同的重要象征。“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建立“第三货币”,以成立“华元”(Chinese Dollar)做为与两岸(可包括港澳)现有货币外的第三种货币。欧洲共同体在推动欧元的经验可以做为两岸的参考。

  “华元”可分三个阶段推动。第一阶段“华元”以“中华货币单位”(Chinese Currency Unit,CCU)的身份出现,仅用在企业间报价、结算,以节省交易成本;第二阶段推展消费使用,从“中华货币单位”晋身为“华元”,成为第三种货币,与两岸(可包括港澳)现有货币共同使用;第三阶段则是仿照欧洲使用共同的货币,使用单一“华元”。

  货币统合并不需要以两岸为限制,可以扩展到港澳地区。换言之,在两岸四地可以开启货币的统合,以节省两岸四地的交易成本,也方便全球华人之间商业往来,并经由共用货币来强化彼此的重迭认同。未来如果其他东亚国家愿意参与“华元区”(Chinese Currency Region),自然欢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