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 
中评论坛:中华文化复兴与民族振兴
http://www.CRNTT.com   2016-12-17 00:17:18


 
  去年,新的国家安全法公布,确保“文化安全”成为新安全法的亮点之一。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是中华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尚未造就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而西方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同,长期以来话语权很强,软实力运用娴熟,所以在文化产品输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响力方面,西方文化显然占据优势,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流行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三要充分运用和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大陆与港澳台有着共同的血脉联系,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海外还有许多华人华侨,与我们也有着同一种民族文化渊源。有时候,虽然长期不在一个地域生活,不在一个体制下生活,可能语言会有差异、生活习惯会有不同,但是同一种民族文化是很难割舍和割断的。今天看看在座的各位,我们一起关心和讨论同一个话题:中华文化复兴,就是印证。

  前几天“中华老字号振兴计划”在京启动,参考消息报社主办这次活动,同仁堂、陈李济、全聚德、片仔癀、东阿阿胶等著名老字号共同开展此项活动。多年来我一直对韩日文化的影响力、爆发力感到困惑。这也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但是需要不断创新。北大经济学家厉以宁出席了振兴计划活动,他指出:“老字号要继续生存就要推出新产品、增加新功能”。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具备了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政府各部门应统筹规划开展相关活动,真正把文化外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其准确的定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文化部管文化交流,外交部负责政治交往。这样,文化外交也永远达不到战略层面。李大钊曾说“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开展积极的文化外交,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中国大国形象的必要途径。

  李义虎:我们跟杨毅周副会长、全国台联是合作办主论坛之后的青年论坛,汪毅夫会长对中华文化论坛很重视,毅周也是中华文化复兴论坛论文集的编委。下面请毅周发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