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ECFA后两岸和平发展进程:先军后政实现“胡马会”
http://www.CRNTT.com   2010-08-30 00:15:08


只有在两岸双方执政团队都有意愿的条件下,“胡马会”才有实现的可能。
 
  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依据之上:首先,是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该讲话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军事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政方针,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该讲话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进而“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其次,是台湾方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主张、认知与考虑。2008年马英九在台湾地区担任“总统”、中国国民党再次执政后,台湾当局虽然确认了“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但同时又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并在多种场合声言在马英九的本届“总统”任期内,在两岸关系中经济优先,但是不谈统一,协商政治问题的条件也不成熟。在MOU(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与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完成签署之后关于两岸关系的走向与路径的决策,除了台湾执政团队的认知与判断外,台湾当局还要着重考虑台湾各政党的认知与台湾主流民意、以及美国与日本等国的态度。

  第三,是自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以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所取得成果与经验。两岸双方迄今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主要经验包括: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等。

  回顾两岸关系迄今的发展过程,展望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趋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直至实现国家统一的整个历史进程应划分为三个阶段,分三步走。这三个阶段的性质、主题与内容是不同的,其难度、敏感度与复杂性是递比增加的,其轻重缓急也是不同的。各阶段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标志,每一阶段都有其纲领性文件,各阶段又是密切相联、互为条件的。

  第一阶段:经济阶段。这是非政治、非军事阶段,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繁荣,主要领域是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九二共识的达成是这一阶段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两岸已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协议与共识。ECFA的签署,则标志着这一阶段在机制上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这一阶段迄今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主要经验是搁置了有争议的政治与军事问题,专注于在现阶段能够使双方实现共赢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二阶段:军事阶段。这是建立在经济阶段的成果之上,同时又是非政治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间阶段,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安全,主要领域是军事。这一阶段将以两岸联合发布的和平宣言为开端,主要致力于解决两岸关系中各项重要的军事与安全问题:包括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大陆针对台湾的导弹部署;美国对台军售;两岸协防国家海疆、以及两岸释放对方在押情治人员等。针对各个军事安全事项两岸将达成相应的协议或共识。两岸达成并签署和平协定将标志着这一阶段在机制上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从而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终结两岸敌对历史。

  第三阶段:政治阶段。这一阶段以经济阶段与军事阶段已取得的各项成果为前提,致力于解决两岸关系中最为敏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各项政治问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国家统一,主要领域是政治。两岸签署和平协定之后,应适时推进到政治阶段。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阶段中,两岸双方将联合发布国家统一宣言,向全世界宣示两岸双方致力于中国统一的政治意愿和决心。这一阶段将主要致力于诸如两岸的政治定位与政治关系、法制的衔接与立法、以及国家主权与涉外事项安排等各项重大政治问题的解决并达成协定或共识。这一阶段在机制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将以国家统一立法在两岸通过为标志,从而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最高政治目标:中国政治统一。

  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三阶段的划分符合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也吸取和运用了迄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规律的探索与遵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但必须经历分三步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再到高级阶段逐步递进的过程。

  随着ECFA在近期的签署,第一阶段即经济阶段也基本完成。在第一阶段所取得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成果以及所建立和增进的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进入第二阶段即军事阶段。这一阶段能够开启与推进的关键或必要前提,是强调其非政治性质,搁置政治问题争议,而专注于军事与安全问题的解决。虽然同经济社会问题比较而言,军事安全问题更为敏感、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同政治问题的联系也更密切。但是,军事安全问题同政治问题在性质与内容上都有着显着不同,是可以区分开来予以分别解决的。在两岸关系中,军事安全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与难度显然不及政治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二阶段,只要继续搁置政治问题争议,两岸双方专注于各项军事安全问题的解决,高举和平的旗帜,为台海和平建立起机制与制度框架,那么就不仅有理由与有把握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也有理由与有把握得到美国、日本的主流民意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两岸和平协定的签署,将标志着两岸将结束敌对状态、终结敌对历史并建立起军事互信机制,第二阶段基本结束。

  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两岸军事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是两岸双方开启政治争议问题协商过程的必要前提。在经济阶段与军事阶段取得的成果与所建立和积累的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政治阶段将能够也势必会适时展开,两岸双方共商国家统一的政治与宪法问题,直至完成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专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