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的中美台海战略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23-09-24 00:23:43


中国人讲情义,不会忘记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老朋友。
  中评社╱题: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的中美台海战略博弈 作者:王海良(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摘要】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最突出的战略视点是全球力量对抗坐标正在向台海转移,在多种决定因素中,地缘战略因素是最重要的甚或是决定性的。从历史视角看,世界大国陆海战略纠结与抉择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地缘视野中考察中国的处境,可以说是陆强海弱、陆安海乱,海上博弈对手更强大、不确定性更大,海上挑战更大,故中国需要陆海战略统筹。作为战略焦点的台海,已被美国设定为对华战略博弈的核心与前沿,成为其力保全球霸主地位的主“战场”。美为此设计了一整套军事保台的综合策略,开启了把台湾拉进印太复合军事联盟的进程,并把南海争端加上,两海联动遂成为现成的选择和今后的常态。中美两国正分别以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为依托、以台海为争夺焦点与对抗前沿,展开涉及多国、空前复杂、日益激烈的地缘战略博弈,使中国统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但同时也为之赋予了更多民族复兴、反对霸权、维护正义的深层内涵。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两国分别是兴起国与霸主国,又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国家群体或国际力量。因此,中美两国不是单纯的两个大国,其相互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双边关系,而是全球国际政治两大主导国的关系。而在这背后或下面,则是全球地缘战略关系,其中的枢纽或焦点无疑是台海,中美台海地缘战略博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游戏。本文拟从全球地缘战略视野通观和透视中美台海战略博弈,以求揭示其实质与要害。

  一、战略视点:全球力量对抗坐标向台海转移

  尽管当下世界的眼球受到俄乌战争的吸引,给人以全球力量的对抗完全集中在那个战场上的印象,但跳出战场观察,尤其是在更大的空间做前瞻,不难发现,全球力量对抗的坐标正在从欧陆向亚太转移,更确切地说是在向台海和南海转移。这一转移至少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印太海洋圈制衡亚欧板块

  全球地缘战略矛盾的发展轨迹和最新态势,充分证明了笔者对全球两大地缘板块——中俄主导的亚欧大陆与美国统领的印太大洋——的认识和论述〔1〕。俄乌战争、中俄协调、中东斡旋、一带一路、印太联盟等都实实在在地表明,美国正在逐渐丧失对亚欧大陆的影响和对欧洲格局的直接掌控,因而转向在广袤的海洋构筑起对中俄主导的亚欧板块的包围圈。这一发展态势可以说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地缘战略格局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具有准阵营性质的两大国际政治经济力量,但其表现形式和运转机制却远比表面所呈现得复杂。

  (二)中国军力依然是陆强海弱

  ⑴美根据实力界定首敌,中先俄后已成定局。这一排序下的陆海抉择呈现出美英选择弃陆固海基本取向,将呈现陆半球与海半球的对峙态势。⑵美畏惧对华陆战是客观事实,因为中国在军事上是公认的陆军最强,海顿所谓美军永不与解放军打仗也许合乎这一常理,但可能在海战方面打了折扣,实则是不能排除现代化立体海战。⑶美从旧两洋战略转到新两洋战略,搞印太两洋连结,把马六甲海峡设成其全球战略关隘,明显是为围堵中国打造的链锁。

  (三)多种联盟对付中俄新亚欧

  ⑴英国脱欧、美军撤阿、俄军西进,均显示美国退出欧亚大陆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不违反英美称霸海洋的规律,仍可发挥其传统优势。⑵面对中俄主导亚欧大陆,美以印太战略应对,但美日印澳四国相距较远,也很松散,遂有美日澳三国联盟,并以台海为指向。⑶以上还嫌不够,外加五眼联盟,及双边军事同盟,呈多重迭加,对中国而言犹如群狼环伺。⑷北约东扩在乌克兰受挫,开始转向,南下东进,联通印太,全球海洋军事联盟呼之欲出,其目标非中国莫属。

  (四)对抗前沿呈东移南压态势

  ⑴美国的目标已经改变,北约停止陆地东扩,西方防线从黑海和海湾南下东移到马六甲以东,总坐标设在台海南海连接地带。美决心在第一岛链与中国纠缠20-30年,达到阻遏中国走向远海、完全崛起的目的。⑵又因地理结构上的北陆南海形态,中俄联合而呈现中西对抗场域南压之势,北有俄朝压制日韩,中方在南面一无盟友,二临海洋,缺乏优势,美方更得心应手。

  (五)两海联动双峡锁喉新格局

  1.美国阻挠中国统一的理由首推维护所谓海上航行自由,吸引诸大国以生命线为藉口集体干预,实则是海上的新“八国联军”,合力在第一岛链打造一个多国利益圈。2.中美日韩视台海和南海为生命线,爆发战争必封锁台海和马六甲航道,各方利益俱损,故都会有所顾忌。3.俄英法印澳及东盟都关切南海问题及利益,也会因此关注台海。这导致两海形同两只牛耳,美必争取掌控,故可称两海为印太乃至全球风暴中心。

  二、历史视角:世界大国陆海战略纠结与抉择

  在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回看历史,仅从陆与海之间的纠结与抉择来看,也大有历史经验教训可循。纵观世界史上大国的海洋强国历程,可以看到,处理陆海关系是具有巨大影响的战略选择,且其中空间与时间观念是不可回避的要素,国家地缘环境是决定性的客观条件,事关一国的胜败兴衰。

  (一)美国先海后陆

  美国东西方向面对两洋,南北以弱国为邻,在地缘环境上有条件实行马汉理论所宣导的海权战略,几乎没有陆海关系上的纠结。不过,即使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美国也是在两洋之间有先后缓急之分的,太平洋为先,大西洋置后,并非两洋同时推进。显然,美国这样做主要是由海洋对手实力决定的:当大英帝国仍称雄世界时,美国在西太平洋部署的海军力量相对较少,法德等国更次之,西班牙则处于衰落中,故在两大洋中,可供美国选择的扩张方向唯有西太平洋。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攫取了在西太平洋的地位,实际上成了太平洋的霸主。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在大西洋上没与英法等国进行争夺,而是更多地关注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伺机在最有利时刻卷入纷争,博取厚利,两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二)英国远近平衡

  英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海上霸主,作为一个岛国,英国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陆海纠结,而长期存在着在欧陆与远海之间的选择问题。英国曾长期参与欧陆事务,英法百年战争、两次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欧陆矛盾引发的,英国深深卷入其中,付出巨大代价。但英国也有长期“光荣孤立”、隔岸观火的历史。对于海上霸权,英国一旦参与竞争便不曾退让和收缩,而是不断扩张,直至成为“日不落帝国”。在此过程中,英国宁可孤立于欧陆,也不愿放慢迈向全球的脚步,直到美国崛起半个世纪后发生了苏伊士运河事件,英国被迫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放弃在远东和近东的据点,而让位给后来居上、尚可称为盟友的美国。

  (三)法国以陆为主

  法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大国,历史上的欧陆霸主,一直与德国争夺欧陆霸权,因而结下世仇,也与英国发生多次战争,同样是为了欧陆霸权。但是,法国也曾走向海洋,一是参与了海外殖民扩张,二是大陆封锁时期与英国在海上进行对峙。不过,总的来看,法国陆地观念极强,其海外冒险多是为了攫取更多殖民地,一旦欧陆形势紧张,她就选择放松海外争夺而回防欧陆,所以在海外常常让英国占上风,在较大海战中多败给了英国海军。假如法国更多地顾及海外利益,恐怕会在欧陆输得更惨、损失更大。所以,法国总体战略是以欧陆为主战场,海外争夺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让。

  (四)德国争雄欧陆

  德国也是以欧陆为主的大国,历史上与法国进行过长期的争夺,也因此与英国多次打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也是由争夺欧陆霸权所致。德国是海外殖民开拓的后来者,其早期参与海外争夺的力度低于英法两国,但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在陆海两方面都加大了争夺力度,因而与英法的矛盾大大加剧。在这场争夺中,德国的主战场显然在欧陆,不在海上。从一战到二战,德国的海军发展都优于法国,但不敌英国,所以才专注于发展潜艇,用以袭击英国商船,后来又用来攻击英美水面舰只,一时间令英美水手谈虎色变。然而,即使在希特勒指挥下德国海军做到了封锁英国,却难以攻陷这个防卫坚固的岛国,证明德国海军缺乏海上投送力量,不足以征服英国海军。我们看到,德国的主要战争和主要战场都在陆地,德国陆军也是一流的,德国出了个以陆战为强项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而不是专事海权理论的马汉。

  (五)俄国梦碎海洋

  俄罗斯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虽有一定的海岸线,却没有优良的出海口。所以历史上,沙皇俄国为了获得优良的出海口,先后分别在南方的黑海和北面的波罗的海与土耳其和瑞典开战,并以失败而告终。沙俄显然不满足于做内陆型国家,而要像英法德等西欧大国那样,走向海洋,拓疆殖民,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沙俄又在东北亚与日本进行争夺,结果在日俄战争中海战败北,引发国内革命,最终导致沙俄政权消亡。前苏联时期,二战爆发前以守为主,陆军和空军建设较好,海军发展较慢,但正因如此,苏军才得以拥有反击并最终打败希特勒德国的实力和底气。冷战时期,苏联转入与美国为首的北约正面对峙和全面军备竞赛,在海军建设上投入甚大,其四大舰队规模和水平不输给美国海军,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后者,以至于后者一直不曾尝试在海上与苏联海军对抗。然而,与美国进行的“陆海空天”全面军备竞赛也耗尽了前苏联国力,抽空了国民经济,削弱了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较前苏联地盘小了很多,但其传统海岸线和海路并未发生改变,所以俄罗斯仍需维持陆海并行的军事战略。然而,处于新经济状态下的俄罗斯并没有坚持陆海并行战略,而是重点经营陆地,海上大大收缩,军队建设也是以陆军和空军为主,也很重视火箭部队建设,海军则仅维持一定水平,反映了以防卫为主的战略。这可能是俄国有史以来最务实的陆海平衡战略。

  (六)日本魂断大洋

  日本与英国一样是一个岛国,是靠近亚洲大陆的岛国。日本本来不应该有陆海纠结,但作为靠近亚洲大陆的岛国,日本又一向觊觎整个东亚大陆,故使日本陷入了不该有的陆海纠结怪圈。作为岛国,日本发展海军并不奇怪,但陆海空全面发展就有些奇怪。事实证明,日本不是要保卫自身不受侵犯,而是要侵吞整个东亚,所以不仅需要海军,还需要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从二战前的军备建设看,日本帝国已属世界一流强国,至少在太平洋地区可数一数二。正因如此,日本侵吞整个东亚的进程势不可挡,若非美国参战,日本可能占领东亚大部分国家。而美国参战的最大影响是开辟了太平洋战场,这是最终葬送日本军国主义的场所。也就是说,在陆地和海洋同时作战时,日本没有绝对优势,而随着美国战争潜力的发挥,日本一步步从海洋到陆地走向了失败。假如当时日本不是那么贪婪,接受美国的干预和调停,日本很可能最终得到中国东北,保留台湾,占有部分东南亚。然而,日本为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决定在陆地与中美英对抗,在海上与美国决战,并斗胆抢先偷袭珍珠港,一举引发了太平洋战争。从根本上说,日本毁于军国主义的贪婪,而从战略视角看,不懂退却的日本败在了陆海纠结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大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脱离自身地缘条件而设计走向世界的大战略,或者是陆地优先,或者是海洋优先,而不能陆海并举。即使美国这样的两洋国家,也要有先有后,不能两洋并进。以陆地为主的大国,应以经营陆地为主为先,以开拓海洋为辅为后,次序不可颠倒,且一般不能并行。如果面对陆地和海洋不能在大战略上合理选择优先次序,那便陷入了陆海纠结,就很容易出大问题,犯结构性和战略性错误,就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这值得作为陆地为主同时又拥有广袤海洋领土的中国深思。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