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陈春霖: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两岸文化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14:49:13


 

  特别是这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两岸文化交流也形成极为艰巨的挑战。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变挑战为机遇,对两岸文化交流参与者是一种考验,我们必须拿出决心、智慧与行动,携手克服困难。

  对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四点建议

  一是交流以人为先,尤须关注青年、学生的交流。人员交流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除了与文化有关的产官学研专业人士交流外,青年与学生的交流是极为重要的课题。常见的青年与学生交流形式相当多元,包括参访、研究、研习、实习、论坛等,这些模式加上实地走访与生活,使得青年、学生可以增广见闻,对于彼此社会产生更直观的认识。且因青年、学生热情纯真,通过交流互动,很快可以拉近距离幷建立友谊。进一步说,包括文艺创作、考古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等,均可从青年、学生的专业培育、产业观摩与就业发展等务实面向深入耕耘。

  二是文化交流既要“放烟花”也要“搭桥铺路”;既要“大雅”也要“大俗”。

  放烟花,意即电光石火,令人惊鸿一瞥,让观众赞叹惊呼、喜闻乐见的各种交流展演等普及性活动;搭桥铺路,则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系列思考与长期建设。前者让普罗大众有时时亲近优质文化的机会;后者则须找出行家与专家,不断钻研与深究,在文化发展与传播等各方面、各层面,展开大开大阖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擘画与推行。当两岸互动逐渐走进深化阶段,后者尤显急迫与重要。

  对于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青曾比喻成“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根柱子是儒释道;上层楼是经典文化、殿堂文化;基层则是庶民文化、常民文化。经典文化、殿堂文化是高大上的精致文化、大雅文化;庶民文化、常民文化则是来自百姓生活、生产、生态的民俗文化。然而,大雅与大俗之间幷没有高低之分,而主要是涉及受众、场域与形式等需求之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