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房价控制目标大限已至 楼市狂飙能否转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4-04 13:45:34


 
二、中央地方博弈 楼市调控陷入僵局?

1、中央未雨绸缪 调查组摸底房地产调控

  各地现已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除了北京市独唱稳中求降以外,其他各省市均未提“降”字。一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在这场房价调控目标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国务院开始对地方政府在房价控涨指标制定过程中忽视“当地居民购房支付能力”的做法,表现出不满。

  3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政府酌情调整已出台的房价控涨指标,并强调,在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确定房价控涨指标时,必须考虑并且参照“当地居民购房支付能力”。十分微妙的是,在住建部向地方建设厅局下发该文件的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亦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转发了这份通知。尽管地方政府对“重调指标”一事模棱两可,但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令这场调整或难避免。除此之外,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调控效果进行摸底。这都说明,中央政府正在未雨绸缪,希望及早做出应对,防止政策被再度架空。(北京《中国经营报》)

  中国房地产学会执行会长、北京房地产学会常务副会长陈贵表示,对于承担拉动地方经济重任的房地产来说,个别地方政府可能并不想调控。就目前这些城市公布的全年上涨10%左右的房价调控目标,充分说明了地方政府的不情愿情绪,也可以说是试探性的。(广东《南方周末》)

  站在地方政府角度来看,不为自己设置过于严苛的房价调控目标,可谓十分“明智”的选择。一来房地产早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支柱,政绩需求倒逼地方官员必须保证GDP不滑落,那么让二者同步内在逻辑不言而喻。二来从过往经验看,多数城市房价增幅都能控制在两位数以内,完成设定目标易如反掌,可以免于被问责。(北京《新京报》)


2、地方纠结难解 房价调控难舍土地财政

  一些一线大城市将房价与GDP挂钩的调控目标,又引来了不小的争议,那些真正的刚需购房者显然非常失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房价目标最终异化为“涨幅目标”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房价控制目标的制定,将中央政府的目标与地方政府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完全表现出来,也将地方与中央的博弈显性化。

  “只要土地财政不改变,地方政府一定是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受益者,此次房价控制目标的公布显示出残酷的事实,中央政府基本上在与所有的地方政府博弈,他们拿着行政之矛攻地方政府的厚盾,胜算不大。”财经评论人叶檀表示。(《上海证券报》)

  此外,货币超发、土地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也是令地方政府“矛盾且无可奈何”的原因。“地方政府既不控制货币的供给,也不控制土地供应的指标,却让地方政府去控制房价,多少有些可笑。”某业内人士如是说。

  “如何权衡,现在地方政府也很纠结。”陈国强告诉记者,多个城市“敷衍了事”地公布目标之后,现在中央又用一纸通知将难题交回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而言,再调整目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继续博弈下去,又担心会激发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北京《中国房地产报》)


3、地方执行不力 房地产调控再遇“老大难”

  现实地看,除去可能的行政问责,地方政府很难找到强力执行的动力。每轮房地产调控,多数集中在迅速冻结购房需求,而对于土地财政、货币政策等支撑房价泡沫的因素很少涉及。

  以货币环境来说,中国已经持续了三年的天量信贷,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9年之后房价高涨的重要原因。虽然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央行多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并达到了惊人的20%,冻结了一定的银行可用贷款额度,但是人们看到的另外一个事实是,每月新增贷款依然没有回归到经济的正常状态。现在,每个月至少5000亿的新增贷款,最低17%的广义货币增速,都使得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显得杯水车薪。 如果这样的货币格局持续,而又不快速加息,以遏制货币的扩张对房地产市场的冲灌,地方政府有调控房价之心,或许也缺乏贯彻之力。第三轮房地产调控,再度遭遇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的“老大难”问题。(北京《新京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