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十七届三中全会定调 中国再掀“土地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08-10-17 06:09:53


 
二、农村改革再出发 改革开放正在攻坚

1、胡总专程考察调研 小岗村再成改革试验田
  据新华社报道,9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胡锦涛在考察小岗村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选择在新中国成立59周年的前一天到此地考察的政治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也为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定下基调,这被看作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将要进行重大变革的信号。(香港中评网)

  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方。30年前,18位村民顶住风险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开始了联产承包,迈出农村改革第一步,他们的做法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小岗村由此成为中国改革的发源地,中国也从此告别了集体主义大锅饭时代,开始大步践行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市场经济路线。“事实上,‘人民公社’化后,包产到户的想法和实验就没断过。安徽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这种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说,“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包产到户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地推进了这场改革。”弹指一挥间,这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广东《南方日报》)

  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一拨又一拨参观者在考察小岗村感慨和评价说:“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可喜的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小岗村又开始推动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等多项改革新实验。小岗村正由传统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从城乡二元结构下封闭的旧乡村走向城乡一体化中的开放型新农村。当地的人均收入也从3000多元上升到6000多元,经济发展摆脱了二十多年停滞不前的状况。因此,中国农村问题的众多专家、学者再次把“中国改革第一村”作为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试图从中寻求破解当今中国“三农”问题的新答案。(广东《南方都市报》)

2、农村改革面临瓶颈 “土地流转”取代“分田到户”
  30年前兴起的改革开放正是由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局,成就有目共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城乡生活品质提升、经济高速增长……但30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渐趋成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城镇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难题,农村问题再次成为中国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有评论认为,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土地、户口和金融,特别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至为关键。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使“分田到户”合法化,但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的是有限使用权。农民与承包的土地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农民无法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现有的小农经济模式,造成农民收入较低。而且,名义上归集体所有的土地常常被地方政府卖给开发商牟利,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解决之道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可以自己支配、处置的资产和房产,农民才有参加市场经济竞争的资本和立足之地,也才能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三中全会上,围绕土地制度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土地流转”政策调整即是本轮农村改革的关键。(香港中评网)

3、事关改革大局成败 农村改革也是政治改革
  土地是农村之根本,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土地问题是关乎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的最大意义,在于确认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表面上看,其意义只限于经济领域,但实际上也是一场政治改革。因为,虽然土地的自由流转还谈不上划归私有,但却能增强农民面对强势利益集团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北京环球网)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依然落后,是改革开放政策最早设计者和实施者的未竟事业,也是中国进步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如今,中共从全球化视角将此提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以政治的视角将此提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战略和重心将有明显调整,最终目标是整个社会的平衡、平稳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