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十七届三中全会定调 中国再掀“土地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08-10-17 06:09:53


 
三、确立城乡一体化 农民分享改革成果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三中全会释出强烈信号
  以“三农”(农村、农民、农业)为主题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12日闭会时发布的公报,相信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在这份4800多字的公报中,外界事先广泛猜测的“土地流转”只字未提,反而10多次出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措辞,释放出最强烈信号:统筹城乡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上海东方网)

  在30年的农村改革历程中,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以“城乡一体化”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而其背景显然不难理解——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把人口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幷将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挂钩,形成了农民在包括公民迁徙、劳动就业、教育、财产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蒙受的不平等,曾令多少中国农民痛苦与流泪。

  起家于农村的中共,身为执政党,熟知“三农”问题轻重,此时选择破除二元结构这一改革突破口,显然顺应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何况,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中共、于中国,幷不只是一种同情心的需要、一种子女对父母的回报,更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大局所需。毕竟,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后劲不足。所以,温家宝总理当年才说,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法国《欧洲时报》)

2、工业开始反哺农业 农村改革方向已经明确
  事实上,通过30年来农村改革的不断尝试,改革的最终方向已经明确,那就是:不是“取”,而是“予”。即此全会强调的: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等。(北京《新京报》)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2006年1月1日,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对农民实现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增加各项农业投入;从掀起清欠风暴,到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化达到相当高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全球普遍趋向。而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现在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社会的运转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收益维系,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经济结构,都已具备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的实力,可对后发地区和社会阶层反哺、支持。(广东《南方日报》)

3、涉及社会福利分配 城乡户籍平等有待时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官方虽然在保护农民利益、帮助农民致富和脱贫、促进城乡同步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不少政策、推出了许多措施,但其间的牵涉利益重组,困惑不少,甚至受到一些地方保护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农民可以进城打工了,而他们却无法在城市安家;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而农村却逐渐陷入环境污染、资源被掏空、居民仅剩“老弱病残”的尴尬境地。(美国《侨报》)

  一些专家指出,城乡之间实现实质性户籍平等还有待时日。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涉及户籍登记制度,更涉及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例如让农民享受城市低保以及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以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在收入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差异等。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和社会问题专家胡星斗指出,目前中国各地试行的户籍制度改革都不太成功,原因是地方财政无法支撑户籍进一步放开。他建议中央政府在财政上支持地方政府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胡星斗强调,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应该由中央政府统筹,幷进行财政支持,让地方进行试点,这样才能保证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美国之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