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东民主潮席卷利比亚 卡扎菲时代能否终结
http://www.CRNTT.com   2011-02-28 03:49:15


 
四、中东民主化浪潮 冲击美国功利政策


1、石油主导一切 美欧对利政策充满功利

  美国总统奥巴马打破了数日的沉默,直截了当地对卡扎菲血刃国民的行为表示了愤慨。对中东这一轮街头浪潮,美国打出了“支持民主”的旗号,不过,这句话在世界普遍受到质疑。一位学者说,无论是打“盟友牌”,还是“民主牌”,其面孔背后只有美国外交界长期流传的一句话:“谁控制了中东和它的石油,谁就拥有世界”。(宁夏《新消息报》)

  阿拉伯世界的连锁起义显然让美国和欧洲以及与陷入骚乱的国家结盟的阿拉伯统治者大感意外。西方领导人在与那些承诺提供廉价石油和保持国内稳定的独裁者结盟时,也在向他们宣扬自由和民主原则。他们对阿拉伯革命的反应正在发生改变。一开始是吃惊和不知所措的犹豫不决,现在,西方的言论已变得较为镇定。然而,他们的表现似乎仍然不够,尤其是在面对越来越疯狂的卡扎菲时。

  阿拉伯世界的危机无情地暴露了西方,首先是欧洲领导人,与中东独裁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想从卡扎菲政权获得石油和贸易机会,因为渴望获得石油以及希望独裁政府保持稳定,西方领导人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存有盲点。

  卡扎菲上校的反对者希望西方大国至少将利比亚强行列为禁飞区,以防止卡扎菲政权用战斗机轰炸他们,或雇用更多雇佣兵来攻打他们。在利比亚和中东,不仅仅是一个暴君的命运处于危急关头,欧洲和美国的声誉也面临考验。(英国《金融时报》)


2、美国被指不公 两个标准应对中东内乱

  近来,两个惹上麻烦的国家为避免出现让埃及政府倒台的那种情况,都采取了镇压抗议者等做法。对于这两国政府,奥巴马政府的反应截然不同。对伊朗这个受到制裁却依然发展使它与西方发生分歧的核计划的国家,奥巴马政府可以说是在鼓励抗议者走上街头。而对巴林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美国政府则敦促该国国王消除人民的不满。奥巴马总统指责伊朗领导人虚伪,说他们起初鼓励埃及的抗议活动,称其为伊朗本国革命的继续,接下来却对以此为理由走上街头的伊朗人实施镇压。他接着敦促抗议者鼓起“勇气,从而表达自身对进一步的自由和更具代表性的政府的渴望”。但在谈到包括巴林在内的其他政局动荡的国家时,奥巴马却给这些国家的政府而不是抗议者提出了建议,解释该地区的外交已经到了非常棘手的地步。

  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处置标准,是非我们姑且不论,可是连美国的媒体也难以再忍受,对此发怒和声讨起来。 由表及里剥开那些光面堂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实质是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为重,采用什么的标准,那就是看怎样对美国国家利益有利。美国的确是在全世界推广其民主价值,可是美国政客清楚,民主与否,其实是要看人看对象的,只要是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有用,即使不民主美国照样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如果对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利的时候,即便是民主的产物,美国照样反对,甚至是想方设法颠覆。(广东大洋网)

  比如,非洲国家苏丹,因为执政的苏丹总统巴希尔不听话,美国就以苏丹镇压南部为理由制裁苏丹,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缉苏丹总统,还一再指责中国偏袒苏丹,可是苏丹相邻的突尼斯,此次下台外逃的前总统阿里,却因长时间亲美亲西方,即便他贪污腐败推行独裁,美国仍然一直力挺,从来予以肯定,直到这次中东风暴下台为止;

  又如,被美国视为后院的拉丁美洲北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公开与美国作对,美国就想方设法搞垮他,甚至是组织军事政变推翻;洪都拉斯也是这样,前总统塞拉亚亲近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美国依然在幕后用黑手动员该国亲美力量于2009年发动军事政变,使得民主选举的总统塞拉亚流亡国外,美国还假惺惺用维护民主的名义,从中调停斡旋,口头呼吁“恢复民选的总统”,实际上却暗地里支持政变上台的势力。

  这一次,巴林和伊朗两个国家都如同烈火燃烧一样,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内乱,鉴于前车之鉴,两国为避免出现突尼斯以及埃及两国领导人灰溜溜下台的惨痛情况,均采取了主动措施镇压,甚至不惜开枪致死人命。然而,面对两国相同的内乱和相同的镇压,美国采取的对策就明显大不同,典型的两种标准对待。对巴林是一标准,奥巴马并没有提到巴林的暴力活动,却给该国家政府温柔指点,提出了建议,而不是鼓励抗议者,解释说该地区的外交已经到了非常棘手的地步。美国政府高官也强调说,伊朗和巴林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对伊朗又是另一标准,除了大力指责伊朗领导人虚伪镇压,更煽动鼓励敦促抗议者继续鼓起勇气起义,“从而表达自身对进一步的自由和更具代表性的政府的渴望”。(美国《纽约时报》)


3、盟友摇摇欲坠 美国中东政策濒临破产

  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中摇摇欲坠。在突尼西亚和埃及,民众持续不断的非暴力示威,成功推翻了铁腕人物的长期统治,穆巴拉克30年的统治,在解放广场18天的口号声中崩塌,穆巴拉克之前没有想到过,华盛顿同样没有想到过。尽管利比亚强人卡扎菲誓言血战到底,但是,他也正在遭遇众叛亲离,无法逆转中东变化的大局。(美国《华盛顿观察》)

  在让穆巴拉克一举成名的中东10月战争之后,美国主导了延续中东30多年“相对和平”的大卫营协议,其支柱就是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没有埃及,没有穆巴拉克,中东的“大和平”就难以维持,在好几次局部冲突的危机中,美国依赖埃及的斡旋,才能化解危机,维持不战不和,或者说“不死不活”,“准冷战”的中东大局。在这30多年中间,尽管有中东和平路线图等构想的提出,以及最接近以巴和平实现的奥斯陆协议,从总体来说,美国没有推动过中东长久和平的政策,也没有支持过她所楬橥的民主进程,更没有捍卫过美国提倡的人权,当然,也没有展开富有成效的宗教对话。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埃及和中东的变局,证明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并非如外界想像。美国当然支持穆巴拉克,支持约旦,支持沙特阿拉伯的统治者和皇室,给与他们数以亿计的美元援助、武器援助,但是,这些援助是否为埃及等国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注入动力”,还是为穆巴拉克的“私人金库”添砖加瓦,未来在清算穆巴拉克庞大的私人资产时,就可以窥到一斑。同时,美国的石油大财团就与这些皇亲贵族、政治精英们大做生意,以至于被人诟病美国的中东大政策,甚至是战争政策,都是为了“石油利益”打的。利益集团的“共犯构造”,最能说明美国与中东和北非一些亲西方国家的关系。(美国《世界日报》)

  中东自发的民主浪潮,产生的不一定是亲美的政权,更有可能的是激进伊斯兰组织在一人一票的选举中获胜,当年哈马斯在西岸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某种程度讲,激进伊斯兰势力的壮大,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美国中东政策的破产。宾拉丹和穆巴拉克,从两个极端反映了美国政策的“自食其果”,而广大民众的声音,华盛顿一直充耳不闻。穆巴拉克们时代的结束,为中东腐败的强人政治敲响了丧钟,也给美国迄今为止的中东政策,打上不及格分。(法国《世界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