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力战白色污染 “限塑令”能否封杀塑料袋
http://www.CRNTT.com   2008-02-17 10:30:22


 
三、塑料袋退市不可轻信 价格杠杆难撼消费习惯

1、价格杠杆挑战消费习惯 限制塑料袋不现实
  近年来,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减少使用塑料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一些超市也相继推出提供有偿塑料袋的措施,但有偿使用幷没有得到民众响应,消费者因不满投诉商家的事件时有发生,“上帝们”生气了,塑料袋是小事,影响生意是大事。为此,大多数超市不得不在试行一段时间后被迫取消。“考虑到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免费使用塑料袋的习惯,如果突然收费,很可能引发顾客的反感,从而影响客流量。”商家也显得无奈。(湖南红网)

  要想彻底丢掉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认为:“国家为了环保出台这个措施,非常必要。可要真做起来,困难还挺多。买件衣服可以不用塑料袋,一旦买个鱼、虾、肉的,不用塑料袋还真不行。而且,现在城市生活节奏这么快,用菜篮子、布袋子做替代品只能针对少数退休在家的老年群体。总不能让上班族平时在办公桌底下放个菜篮子,下班后大家提着篮子挤公交车吧?”还有认为,“在这些菜市场或者农贸市场里,不可能去监督每个经营者是不是真的跟市民收费了。这决定了收费塑料袋的操作难度将会更大。” (浙江《现代金报》)

  因此,有偿使用或少用塑料袋,远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塑料袋是名副其实的方便袋,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舍弃塑料袋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势必给人们带来阵痛”。(山东《大众日报》)

2、“禁塑”应前移至生产环节 商家民众方可齐心
  政府对于塑料袋的一纸通令,其实是试图用经济杠杆来撬动人们的消费习惯。但是,如果环境成本全由或大部分由消费者来承担,而本该付费的商家却反而因此收益,这种成本与责任倒置的情况,肯定也有违政策的初衷。(北京《北京青年报》)

  其实,由流通环节收费抵制塑料袋,已经向消费者传达了“少用”的信息,那么要引起整个链条的注意,似乎更需要通过专项税收将“限塑”及其他环保压力前移至生产领域,抬高生产成本、治污成本,让塑料袋尤其是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遭遇产业结构的“排挤”,达到生产商不愿意做(成本高、利润低、市场萎缩),零售商不愿意进(卖不出去),消费者不愿意买(性价比低)的目的。(北京《北京商报》)

3、禁赠塑料袋治标不治本 关键在于回收力度
  还有人指出,塑料袋的使用不是罪魁祸首,缺乏良好的回收渠道和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等管理方式和手段方面的落后,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北京千龙网)

  对于使用“限塑令”的理由,许多人无一例外地抬出了“国际通行规则”的法宝。比如美国旧金山市、澳大利亚乃至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等。不过,塑料制品的存在恐怕也有其理由。有关专家就指出,如果用其他材料替代塑料的使用,将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对于塑料袋的态度,需要更多的是“疏”而不是“堵”。

  这里面同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加大塑料制品的回收力度。中国的废旧塑料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二是垃圾分类包装。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包装是提高废旧塑料回收率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甚至立法对此强制执行。相比之下,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垃圾分类处理都是有名而无实。这也是导致中国塑料垃圾回收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和讯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