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蓝藻卷土重来 太湖“生态癌症”敲响警钟
http://www.CRNTT.com   2008-04-30 01:24:50


 
一、蓝藻暴发期临近 饮水危机恐将重演

1、水危机阴影重临 太湖蓝藻再次提前登场
  去年5月底的太湖蓝藻暴发,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无锡自来水发臭,难以饮用,市场矿泉水(纯净水)供应紧张,整个无锡笼罩在饮水危机巨大阴影之中。事件还未淡出人们的记忆,蓝藻又一次卷土重来。(北京环境保护网)

  4月中旬开始,太湖西南部部分水域再度出现大面积蓝藻。据瞭解,通过卫星影像显示,4月3日,太湖西部和南部开始出现成片蓝藻水华。而往年蓝藻出现的时间一般在7月至8月间,去年则出现在5月底,今年却更早,在4月初,蓝藻竟已提前现身。(北京《经济观察报》)

  据瞭解,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而近日来,原本湿冷的太湖流域气温转暖,导致蓝藻迅速繁殖。种种迹象表明,蓝藻将继续搅动今夏的太湖。(北京《中国经营报》)

2、“生态癌症”今又来 太湖鱼虾面临灭顶之灾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也有人说蓝藻是“绿色牛皮癣”,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又是蓝藻!恐怕今年夏天的鱼虾又难活下去了。”一位在浙江湖州太湖流域附近生活了近20年的老渔民感叹,“现在蓝藻只有1厘米厚,虾苗还能存活,但按照这种态势,到了夏天,蓝藻可能把整个水面覆盖,水里没有充足的氧气,恐怕鱼虾会挺不下去啊。最厉害的时候,湖面上的蓝藻大约有8厘米厚,这么厚的一层植物飘在水面,下面的鱼虾怎么能透得过气?”(北京《中国青年报》)

  在太湖旅游度假区内,南太湖游船公司负责人顾长明说,“去年蓝藻是5月开始大规模出现在湖面上的。但今年不同了,早在上个月就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蓝藻漂上了湖面。”顾长明很担忧,万一到了夏天,气温一高,那些死去的蓝藻会立即转白幷浮出水面,阳光越猛烈,从中散发出的臭气就越浓,就像食物腐烂之后发酵的那种腥臭味,必然影响到景区的环境以及游客的兴致。因为去年已经有很多游客败兴而归,只留下了一句话:“太臭了”。(上海《新闻晨报》)

  除此之外,即使控制了暴发的局面,蓝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释放到水里,水体污染由此进入恶性循环:首先水体被污染,然后蓝藻大量生长,它释放出的毒素和散发出的气味再产生污染。国内一些地区肝癌发病率偏高就与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有关,受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癌症病人总数占全国的12%。令人防不胜防的是,MC会进入食物链,其在各种动物体内可以蓄积,鲫鱼等水产品极易遭污染。此外,这种毒素还具有遗传毒性、胚胎毒性,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作为促癌剂,它的潜伏期极长,从婴儿期开始,有的可达20年。(北京环境保护网)

3、讯息发布仍不足 环境信息欠缺公开渠道
  据悉,蓝藻出现时间,过去一直在7—8月,但去年5月底,太湖就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而今年更早,4月初,人们就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那么,公众为什么从重庆的一家报纸得知今年太湖将再次遭受蓝藻袭击的消息,却不能从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得知呢?(北京新华网)

  在国内,政府信息公开往往习惯于某某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参加某个会议,在讲话时“吹风”,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出些皮毛来,总是让公众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从网络关键词搜索的情况来,太湖可能再次出现蓝藻大暴发的消息,最早见于4月10日的《江南晚报》和同一天的《新华日报》,《江南晚报》报道标题为:“2008年太湖蓝藻可能大暴发”,而《新华日报》的报道标题则为“江苏省启动省市县三级应急预警机制防治太湖蓝藻”,尽管公众透过字里行间足以瞭解到今年太湖所面临蓝藻再次暴发的严峻形势,但报纸上的报道毕竟是会议新闻,不是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形式。(北京人民网)

  其实,诸如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等公共事件,公众的反响、情绪理应受到最大限度的关注,相关部门需要借助信息公开、妥善的处理等来给予疏导和安抚。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混乱或将事态扩大化,幷为处理事件赢得支持和时间。(湖北荆楚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