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蜱虫恐慌 地方官员为何选择维稳而非控疫
http://www.CRNTT.com   2010-09-15 20:36:05


 
一、蜱虫屡屡夺命 疫病误诊加剧事态

“吸血鬼”留给人类的绝不仅仅是牙印

  今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据瞭解,当地去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今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河南大河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称,在所有能够传染疾病的媒介生物里,蜱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蚊子。这种长着8条腿的动物,其实是“蜘蛛的亲戚”。但与一般蜘蛛不同,蜱是“吸血鬼”。一只蚂蚁般大小的蜱,在吸饱血后,会涨得如同一颗红豆。

  可怕的“吸血鬼”留给人类的绝不仅仅是牙印。危险的病原体通过小虫子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科学家们能够列出一份长长的危险清单: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而这一切还仅仅是“目前已知的”。其中就包括无形体细菌。起初,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为,这些村民的死亡是由无形体病所致。(北京《中国青年报》)

  这种疾病通常有着并不讨人喜欢的特点:没有特异性的指标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测确诊需要不短的时间,一开始只能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做出判断。但医生们通常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容易误诊,进而错误地应用药物甚至激素,往往对病人造成更大伤害。(海南《新世纪》周刊)


“只要不误诊,治愈几率很高”

  据商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德强介绍,从去年起,商城县感染无形体病的患者中,死亡病例增多,这也让卫生部门加强了培训力度。“关键是不要误诊。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而在记者调查中,误诊并不在少数。(《山东商报》)

  商城县探访的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横跨去年夏天至今夏,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其中,曾泽平被错误诊断的病种最多。曾泽平先是被村卫生所诊断为感冒,随后又在县里的一家医院被诊断为精神病。岳昌宇将“浑身滚烫”的妻子送进精神病院,但一个星期后,又因为“不停抽搐”再次将她接了出来。县里的医院再次给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岳昌宇借了一万多块钱,带着妻子到武汉治病。那里的医生按照商城县当地医院的病历进行治疗。直到这个平常挺壮实的女人被一口痰卡住,奄奄一息。家人决定带曾泽平回家,因为“要是在医院死了,只能带把灰回来”。最终,曾泽平死在回家后的第二天。(甘肃新闻网)

  据信阳154医院感染科主任崔宁介绍,从去年起,该科已经治好了100多名感染无形体病的患者,“只要不误诊,治愈的几率很高”,“只要初期不被误诊耽搁的话,这病太好治了”。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延误治疗的病例还是在不断出现。商城县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农民想省钱,只好去找村医;而输液是村医赚钱的主要项目,不排除有村医为了赚钱,“先挂几天水再说”。(北京《新京报》)

  伏山乡枫树村55岁妇女雷呈华便是其中一例。7月12日,村医余涛为雷呈华治病。两天,烧不见退。余涛建议其去乡卫生院去验血。在伏山乡卫生院,抽血化验后,医生告诉家属,雷患有急性肠炎,要住院。女儿丁保玉对此表示怀疑,“我母亲半年前曾在商城县人民医院做过肠炎检测,没有任何问题。”4天后的7月18日,家属将雷转至县医院。雷被诊断为疑似无形体病,后又被送往信阳,在154医院,雷病亡。“医生说我们来得太晚了。”丁勇席含泪说,他们怀疑伏山乡卫生院将雷留治4天,可能为了赚取医疗费。(浙江在线网)


蜱虫为何这两年猖獗起来?

  伏山乡南冲村村主任杨富说,商城蜱虫咬人,在2007年前后就有发生,但人数不多,咬后也没事,也就出现皮肤瘙痒,涂点清凉油就没事。从2009年开始,被咬人数增多,出现多名死亡个例。今年尤其多,若救治不及时,便可能会有危险。今年夏天,商城县蜱虫暴发后,杨富从县卫生局领到相关宣传材料。材料介绍,蜱虫通常栖息于草丛与植物叶间,但材料并未提及,蜱虫携带的是什么病毒,又是如何传播。(《山东商报》)

  蜱并不罕见,由它引发的病例也不少,为什么今年在河南出现暴发?记者在采访中瞭解到,蜱虫并不是这两年才突然在商城县一带出现的,多年前都有。那么,为何它这两年突然兴风作浪起来?对此,村民们也大多疑惑不解。他们告诉记者,前些年,这种草鳖子山里最多,尤其是茶园里。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两年,无论是稻田里,还是河边的茅草丛中,到处都是。

  一些老人则提供了这么一种说法:过去,一到秋天,各家各户都去割草,用这些草喂牛,或留待冬天烧火做饭。现在条件好了,没有人愿意下地割草,地里的茅草越积越多,而一直以茅草为生的草鳖子就越繁殖越多,以至于今天弄得无法收拾。(重庆华龙网)

  那么,蜱虫的毒性为何近年来也越来越强?当地有村民认为,是因为这些年化肥农药使用得越来越多,“害虫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其毒性也越来越大”。(广东《新快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