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泥石流吞噬舟曲 极端灾害轮番考验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0-08-12 02:58:04


 
一、瞬间淹没县城 甘肃舟曲痛失家园

1、一半县城被淹 特大泥石流冲毁舟曲城

  对甘肃南部的小城舟曲来说,8月8日凌晨是个悲剧。一场猝不及防的泥石流灾难,让亿万同胞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西北角,那里曾经有着汶川的悲痛,玉树的哀伤。泥石流导致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存几率几乎为零,甚至尸体都难以找到。截至11日17时20分,本次灾难已造成1117人遇难, 627人失踪,(湖北《长江日报》)

  “今日凌晨0点左右开始电闪雷鸣,紧接着山水泥石流顺山谷冲出,瞬间掩埋县城三四个村庄,并堵塞白龙江河床,形成堰塞湖,县城约有3/4人受灾。泥石流有近4层楼高,掩埋无数生灵。”一位来自舟曲县城的网友这样回顾那个轰隆隆的夜晚。(《广州日报》)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此次泥石流中,大量江水流入舟曲县城,导致县城2/3被淹。广东商学院地质遗迹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李春生教授表示,“据我所知,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造成的灾害最大的一次泥石流了。”(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2、灾难预警缺失 舟曲损失重过汶川地震

  有专家表示,甘肃舟曲一带属于乾旱和半乾旱地区,平时雨量少,地质结构松散,本来就处在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带;其次,舟曲县地理特征是“两山夹一江”,县城沿河谷两岸分布,“一旦泥石流爆发,整个城市就首当其冲,而且城市人口密集,所以损失就更大。”而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坦言:“甘肃是个多灾的省份,民政部门参与救灾非常频繁,但论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哪怕是汶川大地震,也难以与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相比。”(《广州日报》)

  7日,舟曲县突降暴雨,随即泥石流在昨日凌晨倾泻而下。连续的暴雨无疑是此次大规模泥石流的主要诱因。舟曲是一个少雨的地方,年均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但近期包括舟曲县在内的甘肃多个地区却是异常的多雨。此前,甘肃平凉市华亭县已因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13人死亡。在已经饱尝雨水的基础上,8月7日舟曲县再次遭遇的强降雨成为了压垮山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四川新闻网)

  无论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还是安全生产事故方面,今天中国政府抢险救灾的反应速度,救援能力都比唐山大地震的时代都有了长足进步。遇有重大事故,政府领导人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督促救援;媒体的积极参与,使救灾的过程更加透明。同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海地发生地震之后的混乱状况相比,中国在短时间内协调动员社会资源,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是不弱的。然而,这不应该成为骄傲自满的理由。且不说救灾行动中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即使救灾的事情做好了,也只是第一步而已。(英国《金融时报》)

  仔细梳理前面各地关于水灾洪灾的报道,可以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大中城市之外的县乡尤其村镇地区,居住民房所处的地理位置安全性缺乏必要评估,盖房规划审批缺乏应有指导,对于日常灾害的预警与防范也非常薄弱。那些居住于低洼处、山坳里的居民,在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缺乏起码的应对能力。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实在应该考虑从国家级层面来应对这个困境了。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强降雨在大家酣睡的时候来袭,我们所能改变的,是现有自然条件下,民众对于抵御泥石流灾害的主观能动。比如这样的地区多大的降雨就可能发生巨大危险而应该动员民众避险?民众遇险是否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躲避?(广东《羊城晚报》)


3、生态屏障脆弱 “陇上小江南”多发泥石流

  “舟曲惨剧”绝对不是一宗单纯的大天灾,而是天灾引爆早先埋下的“人祸地雷”,由大自然对人类所作的一次无情报复。

  1996版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位居岷山山脉北端,滔滔白龙江穿林海、越深谷,宛如一条飘逸的哈达横贯县域全境,舟曲县因此拥有秀美山川而享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经大跃进、学大寨造梯田、过度砍伐原始森林、过度放牧等一系列人为的“战天斗地、折腾大自然”,舟曲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自然地理生态遭到一次次摧残,水土流失加剧,诱发洪涝、滑坡、泥石流年甚一年。(北京《青年时报》)

  从“陇上小江南”,到中国的泥石流多发区,舟曲县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而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近几十年的开发力度,舟曲的“动静”并不算大。否则,舟曲乃至整个甘肃也不至于一直戴着“欠发达”、“较落后”的帽子。这不禁让人担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部地区,未来的大开发会不会变成一场“大破坏”。(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