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五名花季少年之殇 拷问官员酒驾
http://www.CRNTT.com   2010-12-11 23:20:04


 
三、公车“私奔”成性 公车改革无终无果

1、私用滥用公车 根源在于违规成本低廉

  显然,谷青阳私自深夜动用公车属于明显违规,因为单位公车都配有专职司机。将近夜里12点了,邮政局的公务轿车(估计是局长专车)怎么还不回单位车库休息,怎么就任由谷青阳一人任性耍弄?监管机制监管谁去了?(江苏《新华每日电讯》)

  其实,位列“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16年来仍旧没有像样头绪,寸步难行。购买时超编超标配置,使用时公车私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是高得离奇,公车在吞噬着公众的利益,公车醉驾只是其中的“衍生之祸”。事实上,不少地方都制定了严禁公车私用的规定。比如,节假日封存公车,给公车设立颜色标志,公车夜间召回,等等,但是,领导驾车,公车私用为何屡禁不止,相关禁令形同摆设呢?(湖北荆楚网)

  当然,炫耀、享受情结是公车泛滥、公车私用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也是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民众被排除在公共决策之外的结果。从媒体报道来看,擅自超标配车,公车私用,除了媒体曝光、舆论谴责,事后叫停以外,官员违规成本十分低廉。要遏制官老爷的公车享受情结,出台再多内部规定无济于事。关键是要前移监管关口,让公众监督公车私用。严厉处罚相关责任人,使官员认识到,公车私用得不偿失。(广东南方报业网)


2、症在“特权”二字 公车改革如同隔靴搔痒

  伴随着公车腐败的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相应举措已陆续出台不少,比如2003年前后各地纷纷推出的“卖公车、发补贴”等,但在与现实接轨后,就每每变形走味,演化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矫情戏码,从而沦为笑谈。这种游离于公众监督视线之外的“自我治理”式改革,最终只能沦为一地鶏毛,零散得让人懒得谈起。(湖南星辰在线网)

  拿给领导颁发“车补”来说,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无非是节制一下“轮子公私兼用”的冲动,让领导用公车时从此“羞答答”起来;但换个角度来看,领导永远是特权附体的“隐形驾驶员”,是否有公务需要,他自己说了算;因此公车犹在,福利直接变现,车改就沦为了“赎买”;如此一来,当“存”而不“封”、当死灰复燃的公车再度驶至跟前,领导“车辚辚,马萧萧,官人钱囊缠在腰”后,遂得以继续潇洒坐乘,一溜烟而去。又如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然而,不久发改委即回应称是个误解,似乎很不愿意遭媒体“逼宫”,而人为抬高公众对车改进度的期望值。(辽宁东北新闻网)

  至此,不难窥探出公车改革之难,至今尚停留于隔靴搔痒阶段。对此,笔者以为,操控者不能寄望于走改良之路,修修补补,敷衍塞责,更无需静候个别地方的首当其冲,再推而广之,而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全局层面上的政治问题,症在“特权”二字。公车治理16年没有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触碰特权。(湖北汉网)


3、十年原地踏步 车改无关体制关乎勇气

  公车改革16年没有实质性突破,只因改革囿于既定格局排列组合。所谓既定格局,就是把公务用车特权的合理性当作改革的前置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求特权者自我约束。可是,享受惯了公车好处者怎肯心甘情愿放弃丰厚的既得利益。不过既然“要我改”,难免也要做个姿态,装出改革的样子,一些地方先是以“赎买”之名一边领取巨额车补,一边公车、司机照样保留,令车改后的公共财政负担丝毫不比改革前轻,后来则干脆走回老路,只是公车的档次又上了几个台阶。(浙江《宁波日报》)

  在安邦分析人员的报告中,分析师提出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难道拿掉一只鶏蛋就要打碎篮子?!公车改革拿体制说事不靠谱。公车改革越改越离谱的症结就在于“三国雄起”,各地都在找路,却都迷失在自己那块做惯了主的地盘上。关键是决策层下决心,取消各种形式的特权,拿出规范的制度来“一统天下”,创造条件让人民来监督公车。

  网上有了“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的传闻,立马就有“辟谣”的。有人怕改这是正常的,谁都会觉得专车坐着舒服。但如果一声令下,真的取消了专车,且铁律开道,举报一个,摘一顶乌纱,恐怕谁也不敢喊冤叫屈。当务之急是,决策层拿出公车改革的政策,并自上而下做起来,上级机关与领导率先革特权的命,并出台制度,欢迎各路“专拍哥”监督,举报有奖,保障权利,一切都将迎刃而解,特权车将顿失往日风光。(北京光明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