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当前中国国民党两岸政策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及效果评析
http://www.CRNTT.com   2022-09-08 00:18:22


 
  (五)对发展两岸关系相当谨慎低调冷处理

  江启臣时期主张启动和大陆社会对话、重振台湾的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等工程,并发起“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作为两岸前途的“国是论坛”,但其很多主张并未进行实践,就随着其短暂任期而仓促收场。国民党中央委员连胜文暗批,看不懂党中央的“九二共识认知”,并抛出未来党主席应恢复、强化2005年“连胡会”“五项共同愿景”,续办已中断的国共论坛及海峡论坛。朱立伦甫一上任国民党主席,即成立“两岸事务工作小组”,用于重新恢复两岸的沟通管道与交流平台,由朱立伦召集具备对两岸事务工作经验的党内同志及外部专家学者,以推进相关工作,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但将近一年来却并未有做出实质工作,在去年第13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以事先录影的方式向海峡论坛发表谈话,但未直接提及“九二共识”。今年第14届海峡论坛,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表示,“我是以诚心诚意的方式”,希望两岸能够持续交流,能够对话,能够和平,但国民党也仅派副主席夏立言视讯参加。朱立伦虽在选前和就任后都表达对美国和对大陆沟通相同重要,但以朱上任近两个月来的模式分析未必如此。在对美沟通上,朱立伦火速启动,访美期间国民党驻美代表处揭牌成立,而对大陆的交流则低调进行,政党间的交流互动则遇冷,宣扬持续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不过流于表面。

  二、中国国民党两岸政策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国民党两岸政策出现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长期以来国民党面临的内外部结构性压力密不可分。国民党从蒋经国主政时期开始,历经李登辉时期、连战时期、马英九时期(包括吴伯雄),以至之后的朱立伦、洪秀柱、吴敦义、江启臣等党主席,再到如今重新回炉的朱立伦,整体观察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过去称之为大陆政策)制定都与当时的岛内外政治环境变化尤其是两岸关系的发展演进相互影响,甚至更多时候是一种被动应对,而这也与国民党在不同时期的政党适应性发展紧密关联。故而,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深受内外部因素互动制约影响。

  (一)内部因素

  1、政党属性的改变,从革命性政党过渡为选举性政党

  台湾民主化转型开启之后,国民党为适应岛内外的政治形势发展,尤其台湾地区进入“全民选举社会”的变化,主动进行政党适应性调整,在政党转型方面,台湾学者郑敦仁认为,国民党将自己从“列宁式的革命性政党”,逐渐转型至选举导向的群众性政党。〔17〕从此以后,国民党一步步沦为了所谓选举机器,现代政党为获取政治资源,谋求选举利益无可厚非,但为了一时的选举结果,国民党不断丢失政党核心理念,作为民族主义政党却将追求国家统一的核心意识形态抛诸脑后。这一特性,从马英九主政时期就开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始终以“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为主轴,既反对“台独”,也不主张两岸尽快实现统一,其政策实质是避开“急统”和“急独”的争议,试图走一条尽量符合各方利益的“维持现状”的中间路线,以换取岛内民众的最大支持,实现选票利益最大化。长久以来国民党内存在严重的新旧政党属性的结构性矛盾,组织机制、政党运作、动员模式、政党文化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大大制约着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以及政党的未来发展。

  2、党中央政治权威急剧下降,对地方诸侯控制能力不足

  国民党一直以来的政党文化特征之一就是习惯于政治强人主导,通过党中央的政治权威控制地方势力,当然这与国民党在党国体制之下的政治结构有巨大关系,但随着步入民主化社会,国民党中央垄断政治资源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政治强人不再,加之马英九之后,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在几次选举中接连败选。在民进党不断追杀之下,庞大党产资源也被冻结,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行政资源锐减而又失去金脉的党中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国民党地方势力。党中央政治权威急剧下降,两岸政策很难被地方无条件接受,在选举社会面前,地方诸侯都为了选举利益,对民意有争议的政治主张避而远之,“九二共识”本是国民党处理两岸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但诸如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等地方诸侯总是避而不谈,刻意躲避,与党中央保持距离,其他人有样学样。党内深蓝势力与本土势力势如水火,针对两岸路线双方势力相互龃龉,党中央政治论述荒腔走板,避实就虚,政党内部对政治路线都无法达成基本共识,如何让支持者信服跟随?最终导致总有不同杂音出现,党中央一锤定音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极度弱势的党中央,根本难以整合全党战力。

  3、传统意识形态论述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导致政党动员能力的失败

  国民党作为近代史上的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政党,长期以来是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视为圭臬,其中国民族主义(或中华民族主义)当是其最重要的核心意识形态。国民党到台湾后,两蒋时期尚能坚守民族主义立场,不断维护国家主权与追求国家统一。但是国民党去台以后也同时进行“反共”教育,即使到现在,由于两岸敌对状态没有解决,“反共”的思维仍盘据在不少蓝营人士的认知中。张亚中指出,“反共不反中”的思想,也反过来对国民党很多人产生了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国民党,有不少人不愿意谈“统一”或“中国”。〔18〕随着台湾内外形势的风云突变,国民党的中国民族主义立场不断衰落,在台湾民族主义的多重冲击之下,加之李登辉对国民党的自杀式改造,导致国民党一方面无法适应台湾社会急遽变化的台湾主体意识猛烈发展的民意变化,另一方面在党内也出现新旧意识形态相互争锋的混乱状态,最终引发国民党政党动员能力的不断失败,既无法有效动员蓝营支持者,也吸引不了年轻选民,当然国民党在年轻选民中支持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国民党政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政治竞争对手的恶意操作密切相关。最终呈现为,国民党内主政者不断宣扬所谓“维持现状”,对于两岸统一忌讳莫深,直接引发了岛内支持两岸统一的深蓝民众的不满,也逐渐使得大陆对其是否仍然坚持追求两岸统一的政治立场充满疑虑。

  (二)外部因素

  1、政治话语权的丢失:被民进党主导话语权

  长期以来,国民党在主导政治议题方面处处露怯,根本难以成功动员民众。岛内媒体蓝营掌控也不占优势,主导社会舆论方面与善于操纵议题的民进党相比则显得相形见绌。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逐渐丧失话语权,主要的症结点在于,民进党把“九二共识”扭曲为“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国民党并没有把既有的两岸政策立场讲明,又随波逐流附和民进党的一些主张,导致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尤其令蓝营支持者失望,而蔡英文反而成功抢占了往中间靠拢的位置,国民党面对相关情势的转变,毫无应变之力,在两岸论述上又无法站稳既有立场,以致丧失两岸议题的话语权。

  2、政治生态的演变:国民党政治势力逐渐萎缩

  自从2016年国民党失去执政权以来,历经之后的多次选举,国民党接连败选,国民党的政治势力在岛内政治版图中越来越小,绿大蓝小的政治格局愈演愈烈,民进党挟全面执政的优势,国民党的发展深陷结构性困境之中。当前国民党在“四大公投”以及“林昶佐罢免案”、台中第二选区“立委”补选中接连败选,整个党内士气低迷,国民党的政党形象再度遭遇重大危机,若其党机器不能积极调整策略并且有效改变作为,则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年底“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各候选人的包袱并拖累选情,未来发展前景堪忧。〔19〕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只能屈从于所谓岛内民意,为了选举利益在两岸政策上来回摇摆。

  3、美国因素:传统亲美力量在党内根深蒂固

  台湾问题产生以来,最大的国际干扰因素就是美国。长期以来,美国都意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透过在台湾的代理人“独台”与“台独”势力,阻挠、拖延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企图使两岸的分离长期化、固定化。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意识形态乃至价值观等方面也深刻影响台湾社会,台湾朝野主要政党亲美立场根深蒂固,台面上的政治人物也一大半都是所谓“亲美派”。前“立委”蔡正元认为,朱立伦从政以来都是亲美,但也不至于反中,目前看来朱此作法完全是选举考量。国民党的年轻选民支持度相对低,危及到国民党未来,朱立伦要解决被外界扣上所谓亲中政党标签的唯一方式,就是用亲美政党形象来取代。〔20〕故而,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远离大陆,可以看作是党内亲美势力的反弹,在美国打“台湾牌”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势下,国民党想要获得美国的支持,以有利于在岛内与民进党的竞争,但是否能如期所愿,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中国国民党两岸政策产生的负面后果

  (一)国民党丢失两岸政策的优势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进一步引发党内两岸政策路线的分裂

  朱立伦在2015年国民党主席补选中以99.61%的史上最高得票率当选主席,而2021年第二次当选仅以45.78%的低得票率过关,紧随其后的张亚中得票率高达32.59%,他作为一个学者在党内没有资源却能够搅动如此大的浪很不容易,这也代表了国民党内存在很大的一股力量想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并且主张统一、反对“台独”。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访美期间发表“亲美反共”言论,备受舆论质疑和批评,海外的一批中国国民党党员深感失望甚至愤怒,海外中国国民党联盟共同主席谢宗煌和张学海,已经分别辞去了中国国民党美西南支部主委和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的职务。朱立伦被党内质疑要调整国民党为“亲美反共”路线,加上县市长提名作业的诸多纷乱,马英九、洪秀柱等大佬都不买帐,蓝营内部传出反朱势力已在酝酿,要在年底的“九合一”选举结果后算总帐。大陆学者刘相平等认为,弃、留“九二共识”之争,为国民党将来的路线斗争留下了伏笔,甚至给国民党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如果国民党搁置、放弃“九二共识”,意味着国民党不再认定“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不再“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严重背离了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也表明国民党不再是一个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宗旨的政党。这不但直接降低国民党的历史地位,也给党内路线斗争埋下伏笔,当冲突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国民党就会分裂。〔21〕当今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的一步步倒退,无疑给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也给未来两岸和平统一带来重大隐忧。在此形势之下,国民党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因应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对大陆释出的善意作出积极回应,将会不断失去在两岸关系方面的优势,终将被自己的传统支持者所抛弃,极可能引发国民党的再次分裂。

  (二)国民党一味迎合岛内中间选民、青年选民,但得罪经济选民和深蓝选民,将导致政党支持基础进一步萎缩

  卡特尔政党理论(cartel party theory)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兴起,政治沟通与动员形态的转变,政党角色由意识形态的宣导者与动员者,逐渐转型为众趋民意的追随者,藉以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这种模式可统称之为理性选择模式,也就是政党的政策主张会随着政党目标而随时调整。〔22〕日前国民党智库公布民调称,37%受访民众认为“不应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与大陆开展对话”。政党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调整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对形势误判病急乱投医则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败。有分析认为,国民党大陆政策倒退,是因为国民党对形势的判断出现重大迷思,具体而言:(1)认为放弃“九二共识”就能赢得选举胜利,重新夺回“执政权”;(2)迷信“主流民意”,误以为可以因此东山再起;(3)仆从于外部环境,“心由境转”,丧失自己的主体性;(4)“甩锅”、指责大陆,企图以此重新“站起来”。〔23〕国民党中央委员连胜文认为,所谓“英雄造时势”,当年连胡会也是在重重压力下达成,并建立五项愿景,从而开创马政府执政八年和平稳定、互利互惠的时势。连胜文强调,国民党主席应该要能挺住抹红,“做这份工作注定会受伤”,但不能放弃坚持正确的目标。〔24〕国民党一味迎合所谓被民进党建构塑造的“抗中保台”民意是相当不智的选择,需要清楚的是,台湾社会主流民意仍然是求安定、求和平,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民党如果为了怕被所谓“抹红”而刻意“远陆”,搁置“九二共识”,丢掉处理两岸关系的优势,只能正中民进党下怀。

  随着过去长久支持国民党的中老年人逐渐凋零,台湾的选民结构也正在转变,国民党要争取中间选民、年轻选民的支持显得更加迫切。然而国民党的致命伤正是缺乏对年轻族群的吸引力,因此国民党也不断寻求年轻族群的支持。但是在近几十年的“独化”教育与“反中”宣传之下,相当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年轻人极易被政治动员起来,这与国民党主张的坚持“九二共识”的两岸政策主张有着内在的对立性。在民进党营造的“反中保台”、崇尚“美式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民意结构下,国民党为了想尽办法迎合该群体,也不断宣扬所谓“亲美保台”“对抗共产制度”等声调。然而台湾学者杨泰顺指出,国民党最大问题是太迷信中间选民与年轻族群,国民党应以各项政策争取社会各个利益团体支持,例如用“九二共识”争取台商支持,而且不该跟民进党喊18岁投票权。〔25〕如果国民党一味顺从这样的民意结构,想尽办法撕掉绿营扣上的所谓“亲中反美”标签,这样的手法很可能得不偿失,一方面年轻选民与中间选民对国民党内斗不断的厌恶,以及国民党“世代交替”陷入停滞的不满,都将导致该群体不一定会买国民党的账,另一方面国民党还会得罪传统深蓝选民以及渴望两岸和平发展的经济选民,将导致其政治动员能力进一步下降,政党支持基础也将会不断萎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