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坚守四十年,他们将电影“译”进苗侗山乡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10:57:00


 
  汪兰在工资发不出来的时候,选择到省城打工,在一家食品企业做销售。由于手脚勤快做人本分,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不到三个月,就被提拔为区域销售主任。

  “我原本是想着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有配音的工作就回去。”汪兰说。可干到了主任,就不可能随时回去配音了。当译制中心的电话打来通知又有配音工作,汪兰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还是踏上了回凯里的班车。

  “当时给我开的工资是三千多,回去补贴加上卖电影票祗有四百块不到。老板打来电话骂我,说我是脑子进水了。”汪兰说。十几年后,那家小公司已经成为当地的大企业,身边总有人开着玩笑说,要是当初不回来,现在肯定发财了。“可我觉得,这几十年我配的几百部电影,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最艰难的日子撑了7年。2009年,告别了胶片涂磁、模拟胶片时代,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进入数字化,这一时期的补贴开始增多。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于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加大,各级政府的补贴也开始恢复。2018年,译制工作被纳入国家级项目财政资助,译制一部电影能获得7万元经费,彻底解决了译制中心的生存困难。

  “我们如今有设备,有经费,有人才,一年能完成48部电影的译制。”宋其生说。除此之外,译制中心也承担着各类基层宣讲的译制任务:中央精神苗侗语宣讲提纲、就业技能培训课件、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宣传视频等等。“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翻译什么,不能浪费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宋其生说。

  “我们译制的电影,会通过更多的屏幕走进苗侗山乡”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义务教育普及,不懂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少,译制电影最初的受众也在收缩。但在李文坤看来,今天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兵强马壮”,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以前是听不懂普通话的群众太多,现在是听得懂苗语侗语的群众太少。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民族语了。”李文坤说,由于苗语侗语没有相应文字记录保存,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