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2024选后政治社会民意演变及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4-04-06 00:26:17


 
  (三)国民党“中央”与“地方”相脱离

  国民党是此次选举的“输家”。侯友宜仅拿到33.49%的选票,在蓝营幷未分裂的情况下,是史上最低票,相比于2020年韩国瑜的38.61%,出现了约5%的萎缩。同时,在“不分区立委”选举中,国民党与民进党虽然席次相同,但在投票率上的差距从2020年的0.62%增加到了1.58%。唯一有突出进展的是在具有地方选举属性的“区域立委”中拿下39席。由此,国民党呈现出“中央”与“地方”相脱离的趋势。

  在近6年的大型选举中,国民党呈现出在地方选举稳定获胜、在“中央选举”却频频折戟的诡异情况。这主要源自国民党当前“中央弱地方强”的实力格局和不同的选举逻辑。从选举实力来看,国民党“中央”持续陷入资源短缺的困窘局面。在没有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不仅难以对地方形成约束,甚至还需要地方的救济。从选举逻辑来看,全台层面的选举更强调议题操控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国民党近三次“总统”选举候选人中,朱立伦和侯友宜缺乏议题操控能力,没能整合全党资源。而地方选举则更看重地方服务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前者通过候选人的勤跑基层可以弥补,后者则需要长期的利益乃至人际关系的经营。因此,有着数十年在地经营经验的国民党地方派系具有绝对优势。从此次选举中就能看出,花莲傅昆萁、台中颜宽恒、彰化谢衣风、云林丁学忠等地方派系人士都顺利当选。

  (四)第三势力作为独立力量正式崛起

  在台湾蓝绿分野的政治格局中,第三势力作为区别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其他政治力量一直存在,但是从岛内政治实践看,第三势力大多“来去匆匆”,难以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治宿命①。这主要是因为在台湾的选举结构中,“非蓝非绿”的中间选民也需要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但由于缺乏能够凝聚中间选民民意的政党,第三势力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独立力量。

  此次作为第三势力代表的是2019年成立的台湾民众党,该党以原台北市长柯文哲为中心,先后参与过2020“二合一”选举和2022“九合一”选举,分别获得了11.22%和25.14%的支持,拥有5席“立委”、2席县市长、14席县市议员、9席乡镇市民代表、1席村长和1席里长,是台湾地区的第三大党。在此次选举中,台湾民众党作为唯一参与“总统”竞选的第三势力,获得了369万票的支持,此外得到了22.07%的政党票,获得了8席“不分区立委”席次。虽然从结果来看,民众党赢得8席“立委”不过是实现了第三势力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势力的崛起。在此之前虽然也有新党、亲民党、“台联党”、“时代力量”等获得过不错的成绩,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在“蓝绿”之间有明确的倾向,通常是在国民党或民进党礼让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幷未打破蓝绿分野的基本格局。而民众党代表的则是超越蓝绿的中间力量,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共同夹杀中成为台湾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二合一”选举体现台湾社会民意的变化

  政治选择是社会民意的反映,2024年的“总统”选举是1996年台湾地区开放“总统”直选以来第八次“总统”选举,同“立委”选举一起成为观察台湾社会民意变化最重要的参考。而事实上,从今年的选举来看,无论是选举过程还是选举结果,都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反映了台湾社会民意的全新变化。

  (一)重经济发展而非两岸关系的议题偏好

  不同于地方层面的选举,全台层次的选举通常更关注台湾整体的政治经济路线选择。由于当前两岸尚未统一的特殊状态,关系台湾地区前途命运的政治选择是每一位“总统”候选人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既包括“统与独”的方向选择,也包括如何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倾向。由此形成了台湾政治“统独”有别、蓝绿分野的政治光谱。从历次台湾地区的“总统”选举来看,两岸问题不仅仅成为选战攻防的核心,也常常成为决定选举走向乃至结果的关键。

  然而在2024的选举中,却呈现出候选人大谈两岸议题而选民纷纷无感的奇怪场景。在台面上,无论是民进党赖清德所提“和平保台”,还是国民党侯友宜提出开展两岸协商,亦或是民众党柯文哲提出恢复服贸谈判等都是在两岸议题上着力。但从选民反应来看,关于本次选举最关注的议题,74.3%的受访者认为是经济、42.2%认为是“内政”,仅有39.5%认为是两岸。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与台湾民众近年来的政治态度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台湾民众不认为投票可以改变台湾或自身的前途命运。长期以来被不同政党所哄骗,无论是民进党的空头支票,还是国民党的脱离实际,都让台湾民众逐渐意识到选举幷不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台湾民主化这条路走了30多年,已累积出一批可观的‘民主怀疑论选民’。”③另一方面,艰难困顿的社会生活环境使台湾民众无暇顾及“两岸关系”等宏大命题。在民进党执政之下,台湾经济发展依然停滞不前。台湾2023年GDP成长率仅为1.4%,是14年来的新低。④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是民众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和薪资的停滞不前。自2016年5月蔡英文上任以来,台湾地区的物价指数年年上升,八年间已经上涨了11.97%。⑤但与此同时,台湾民众的薪资却增长缓慢,过去8年台湾民众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仅为0.64%,最近两年更是连续下降。⑥年轻人生活境况尤为困难,台湾“劳动部”202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青年劳工现职工作平均薪资3.4万元(新台币,下同),远低于全台湾4.1万元的平均薪资,2成3的青年劳工打算到海外工作,因为“薪资及福利不符期望”。⑦

  (二)重政党认同而非个人评价的投票选择

  选党还是选人是影响选民投票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一般而言,政党因为存在时间更久,选民对其的认知也更为稳定,每个政党都有其较为固定的支持者,即所谓的“基本盘”,他们通常不因候选人的变化而改变投票取向。但同时,候选人个人特质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或是极具个人魅力而吸引跨党派选民的支持,或是极被厌烦而被本党支持者所抛弃。在过去的两次“总统”选举中,台湾选民都主要以候选人特质来决定投票取向。2016年和2020年的国民党支持者都有因不喜欢朱立伦或韩国瑜而选择不投票,而蔡英文则因为个人魅力和议题操作获得了远超民进党基本盘的选民支持。以至于在2018和2022的地方选举中,政党认同的作用都出现了显着下降。⑧

  然而在此次选举中,政党的号召力重新回归。选前民调显示,蓝绿白三方候选人分别获得了本方政党支持者中92.3%、94.9%和92.7%的支持。⑨三位候选人除了民众党是“一人党”之外,其他两党都是几经博弈后推出的候选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因为个人形象无法拓展选票,个人支持度小于政党支持度。民进党方面,赖清德因为政治倾向和出自新潮流系,与包括英派在内的其他派系存在较大矛盾,理论上得不到全党的支持。但由于民进党一致对外的政治文化,也推动着民进党支持者选党不选人,全力支持赖清德。而国民党方面则是另一种逻辑:侯友宜确定参选后一直不温不火,不仅长期被柯文哲压制位居第三,还因为自身“不粘锅”的性格得不到全党的支持。但是,随着郭台铭的坚持参选和柯文哲以民调压人反而激起了国民党选民的不满情绪,后在马英九、韩国瑜等相继表态支持之后终于逐渐团结起来,忽视掉侯友宜个人能力的欠缺,只是坚定支持国民党的候选人。由此,在蓝绿选民双双归队的情况下,此次选举形成了“蓝绿对决”的局面。从最终选举结果来看,赖清德与侯友宜分别得到40.05%和33.49%的选票,可以被看作是双方基本盘的直接比拼,也反映了台湾社会经过民进党两次16年执政之后,在“绿长蓝消”的趋势下民进党在全台湾的基本盘已经超过了国民党。

  (三)反民进党也不支持国民党的民意倾向

  由于民进党八年执政中经济停滞、弊案频发、贪腐横行、忽视民意,反对民进党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民意。约50%的受访者不满意蔡英文执政表现,与之相关的是约60%的受访者认为台湾经济不好。⑩因此,有59.6%的受访者表态支持政党轮替。⑪网络大数据分析了2020-2023年民进党执政期间发生的民怨最大的10起争议事件,其中4起是关于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生活保障等民生议题,3起是贪腐弊案,2起是权力傲慢。⑫由此可见,反对民进党的民意幷非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在于民众能够切身感受的民生和建设等领域民进党执政不力,伤害了民众的利益。这是赖清德支持率迟迟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不是仅仅通过操弄“统独议题”、制造“芒果乾”就能缓和的。

  然而,这一反对民进党的主流民意幷没有让侯友宜获胜、让国民党“立委”席次过半。国民党的支持者也主要是其“基本盘”,同样也没能得到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调显示,受访者对国民党的“反感度”高达43.3%,⑬对候选人侯康配的讨厌度达42.6%⑭。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一方面还没能改变僵化老旧的政党形象。另一方面,在选举方式和政策拟定上与选民还有不小距离。特别是对于“Z世代”的青年群体,国民党在竞选文宣上还不注重网络传播的耕耘,还不能够与青年群体进行有效沟通。

  这样一种既反对民进党又不支持国民党的民意实际上成为了台湾民众党的支持基础。民众党的支持者呈现三大特性:20-29岁,大学学历以上,无明显地域特征。除此之外,民众党还呈现出年龄越低支持度越高、学历越高支持度越高的特点。还原到现实当中可以认为,民众党的支持者主要是分散在全台各地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这类群体不同于以往认知中的“理性”“客观”的中间选民:“分散各地”意味着不会以因地域而形成的在地服务或人情关系为投票考虑,“高学历”意味着有着较高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年轻”则意味着喜好接收新鲜事物、讨厌被约束以及没有固定的意识形态。因此,这类群体可能会受情绪影响而投票,但也会更看重具体的政策方案;讨厌蓝绿,但也不会成为某一政党的固定支持者。随着年轻人的增多,这类群体数量会逐渐增长,成为各政党都难以忽视的政治力量。

  三、“二合一”选后台湾政治社会民意演变的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⑮台湾地区2024年“二合一”选举是在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加深、台海局势风高浪急的背景下进行的。无论参选的政治人物和台湾民众感知如何,这都是影响台湾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正如连战在公开信中所言,“这是攸关台湾安危、经济发展、子孙前途的重要选举”。⑯如今选举结果已经出炉,其对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渐展开。

  (一)台湾政治进入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期

  经由此次选举,台湾政治展现出“民进党赢得‘中央’,国民党占据地方,民众党守住中间”的三足鼎立态势。事实上,这一态势从2018年就初现端倪,彼时国民党大胜赢得15席县市长和394席县市议员,民进党获得6席县市长和238席县市议员,第三势力则保留1席县市长和280席县市议员。而2020年民进党在“总统”选举中获得史无前例的817万票,但是在“立委”选举中国民党和第三势力都有所增长。2022年再度复制了2018年的情况,2024年则同2020年类似。因此可以认为这一蓝绿白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