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香港政府应与其他湾区城市政府建立起稳固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2022年9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设立13个粤港合作专班,涵盖北部都会区、南沙方案、创新及科技、金融、商贸、青年就业创业实习、推进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及物流等重点合作范畴。与世界上其他成功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障碍在于融合的程度低,存在行政、制度、文化等重重壁垒,尤其是行政壁垒较难打破。香港虽然历来是“小政府,大市场”,但湾区建设仍需香港政府来做“领头羊”。自“爱国者治港”原则确立以来,香港政府积极行动,发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从打破行政壁垒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啃起。上述合作专班是湾区城市打破行政壁垒的“星星之火”,后续仍应不断推进、完善,直至能够灵活配合湾区经济主体的需求,服务湾区建设的大局。
第四,香港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三大中心,拥有完善的法治、自由发达的营商环境和独特的国际地位。这些优势既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也可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深化。
第五,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之间应打破“谁服务谁”的思维模式,而是将彼此视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湾区建设的意义和成功的关键是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交融,世界上其他湾区的经验也证明,湾区内城市融合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湾区内城市定位各不相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宜放大,更应形成“共荣共享”的氛围。祗有每个城市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湾区的发展才会更快,个体利益才会最大化。
张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香港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为内地第一轮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和内地同样意义重大。百年变局到来之际,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谱写新篇章,为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香港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意义。
|